图1 与会人员合影
图2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一、课题成果汇报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代表课题组对课题开展的背景、思路、过程、主要结论、成果与效果几方面进行了陈述。
为了更好地回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海淀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海淀区积极开展区域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通过教研转型提升教研服务水平,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海淀进校自2012年起,通过丰富职能,调整内设机构,建设教研员和干部两支队伍,开始了教研转型的内涵探索。2016年立项以来,课题组扎实开展研究工作,五大项目组和子课题协同推进,100余次专题研讨、50余位专家指导,14.3万学生参与,987份学校学业分析报告,满足了30000余名教师教研需求。经过扎扎实实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和效果。
研究成果
研究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区域教研转型可以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
效果与影响

二、实验校代表发言
(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房山区教研转型实践研究
房山区承担的子课题是“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遵循总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向,结合房山实际情况,调整职能。课题于2017年1月开题, 9个小课题,41所实验校,2018年12月顺利结题。
1.基本结论
2.取得的成果
3.影响
教研部门的区域影响力明显提升;
4.不足与展望
图4 郭冬红校长发言
(二)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
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王华蓓做了题为《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的报告,结合具体案例从一线学校的角度分享经验。
1.“三步走”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通过参与区域大教研借力;
利用学校学习平台和教师培训助力;
依托学科教研基地发力。
2.案例: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
依据知识、证据推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三个方向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前测调研;
发现学生缺乏认识角度关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等问题;
在区教研指导下引入北师大高端备课项目进行完整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和教师提升。
3.教学改进让教师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
教研层面——形成教研团队文化、探索团队研修模式、聚焦学科发展规划;
个人层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与教学改进、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
图5 王华蓓副校长发言
(三)双微驱动助力学科团队发展——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KY.COM高中教研室陈颖主任做了题为《双微驱动 助力学科团队发展——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思考和实践》的专题发言,介绍了海淀区发挥学科教研基地作用,借助“双微驱动”教研机制有效将教研成果落地的举措。
为了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建设具有海淀特色的教师队伍,海淀区2014年开始规划,2015年启动,通过5年4批次,共建134个学科教研基地,通过“双微驱动”教研机制,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打通教研成果落实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海淀区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系统规划,对接学校需求,促进成果落地; 调整调研计划、完善调研机制、优化调研方案,深入调研、精确诊断教育教学需求; 借助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系列论坛、学科骨干教师成长教学实践论坛、“5+M+N”课程等方式,搭建平台,示范引领,促进区域教研转型与发展。
未来,还将着力实现基地校优势学科教研组由规范型到研究型再到创新型的稳步提升。
图6 陈颖主任发言
三、专家组评议与合议
1.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点评:
海淀区通过区域教研的体系建设和研究成果的提炼,系统阐述了中国教研制度的作用和地位;
教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转化”作用,也就是将中央精神、国家政策、课程改革要求转化为区域、学校、老师开展育人活动的认知路径和实践方法,海淀进校在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明确任务,为教师提供了专业、精准的服务和支持;
海淀进校回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走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研究,从方案设计到行动逻辑,开展了系统规划和实践研究。
要建立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区域教研的推进,最终帮助学校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以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
图7 尹后庆会长点评
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点评:
此项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很好回答了“新时代教研路在何方”。这项研究非常清楚地阐明了教研转型转向哪里、如何转型,研究非常具有引领性,很具特色。
海淀教研形成了新时代学习中心的教研转型范式。区域教研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迭代发展。1.0版本的教研转型是对教研员本身提出要求,2.0版本是对老师提出要求,3.0版本则是思考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是很大的进步。
海淀教研实现了“基于教研平台的课题、课程、课堂的一体化”。将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转化为研修课程,通过课程影响课堂,再通过课堂实现学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描绘了新时代教研的走向。
希望在教研转型的中国模式上进一步思考,形成教研转型的中国概念、中国理论、中国模式,方便国际交流、对话。
图8 崔允漷教授点评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点评:
贴近教研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体现前瞻性和预见性,对进一步认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起到积极作用;
贴近教研制度研究的理论前沿,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对进一步明确教研制度的历史方位和发展定位具有促进作用;
贴近海淀区实际情况,体现实践性和指导性,对进一步促进海淀区教育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进一步厘清教研转型与教研定型之间的关联问题,明确教研内在规定性与教研新时期内涵性的核心问题,找准教研转型中需要固守和创新的关键问题。
图9 桑锦龙副院长点评
4.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书记纪明泽点评:
上海和北京海淀对于教研转型有很多共性问题与共同思考。教研实际怎么样、应该怎么样、能怎么样,上海教研与海淀教研相互借鉴、齐头并进,推进教研转型。
海淀教研对深化、消化、转化中共中央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以及落实教育部教研文件精神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特别具有推广价值。
教研成果的推广,可以立足成果表达,将海淀教研六大转型成果产品化。思考以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全国地区,在转型过程中可以提供哪些流程、工具、机制、资源或培训,形成规划化、流程化、机制化,给全国各地教研机构在转型实践中提供更好的范式。
图10 纪明泽书记点评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点评:
海淀区开展的这项研究是一项“元教研”,即对教研的研究,是区域层面对教研工作的深刻反思和研究典范,为我们今后如何加强、改进教研工作,如何促进教研机构内涵发展提供了参考范例;
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引领转化作用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一方面,实现“自上而下”的转化,即将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系列教育文件精神转化为学校和教师育人活动的有效策略,另一方面,要注重“自下而上”的转化,即将一线教师和学校育人的丰富经验转化为理论和政策;
海淀区有大量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应进一步提炼梳理这些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并推广,使其在全国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也是对教研员素养的更高要求;
进一步为教师赋能,提升学校和教师开展自主研究的能力,通过三级教研体系的进一步统筹与协调,整体提升区域的育人质量。
图11 柯孔标副主任点评
6.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点评:
梳理优秀教研机构的组织架构特点、优点,将好制度、好方法、好经验“定型”,形成科学的教研转型范式;
不同区域教研发展情况具有差异性,希望海淀能基于扎扎实实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总结出基本的工具、流程,探索出教研转型路径,形成海淀教研范式,为其它地区提供帮助;
探索不同区域间的互帮协同模式,形成有效的教研推动机制和引领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升级资源建设体系,推行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助推教研优化的新路径。
图12 任友群司长点评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点评:
根植课堂发挥桥梁作用:促进理论、政策的转化,促进基层优秀经验的提升以及转化;
通过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研工作共同体当中,教研员是研究者、指导者,发挥着总结、引领、示范的作用。
图13 刘月霞副主任点评

接下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副主任还组织了在场的专家、领导和教研同行展开了落实教育部教研文件精神的专题座谈会。会上,大家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如何更好地落实文件精神、推进教研工作展开热烈研讨,提出了很多建议。
本课题凝聚了来自教育部、高校和教研同行的研究力量,得到了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始终明确目标,扎实研究,潜心实践,切实解决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在实践中初见成效。课题组将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提炼,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促进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落地,探索新时期区域教研范式,为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海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决策等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文:杨智君,王梦,柯珊,刘丽丽,李琳琳,吴健伟,王帅鸣
图:王立辰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