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抱朴共同发展初心 守望名师成长麦田
2019-12-16 15:43

2019年11月10日至16日,吉林省教育厅遴选的60名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核心成员相聚北京海淀,参加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为期七天的吉林省“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能力提升专题研修”项目。项目由进修学校师训部负责具体实施。

扬帆启航——锻造名师发展新引擎

11月10日上午,项目召开开班仪式。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陈睿在开班典礼上讲话。申校长对吉林省名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海淀进校的历史和近况。陈主任对海淀进校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并对学员们提出建议和要求。


图1 KY.COM常务副校长申军红讲话


图2 吉林省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陈睿发言

教师代表李明霞老师表达了全体学员抵达北京海淀的激动和期待。她用三心“朝圣之心、不忘初心、感恩之心”概括出全体研修学员的心声。


图3 学员代表李明霞老师发言

省培项目负责人、师训部副主任田成良代表项目组解读研修方案。项目将围绕“名师工作室方案规划与设计”“名师经验输出与表达”“研修活动设计与实施”三大课程模块,通过混合式研修帮助学员梳理名师特质及成长规律,总结工作室现有问题及经验,凝练并表述工作室建设的经验模式和方法论。


图4 省培项目负责人田成良老师解读方案

省培项目班主任李静老师带领学员以工作坊形式开展破冰活动,包括“互换姓名”游戏,组建团队、分封“官员”,展示团队的队名、队徽、口号,分享工作室的建设方案或研修活动方案。破冰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员们的热情和创造力,现场精彩纷呈。


图5 省培项目班主任李静老师开展破冰活动


专家引领方向——共同体构建与发展

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专家团队的高位引领,助力吉林省名师共同体在新的起点上再提升。

11月10日上午,申军红副校长作题为《新时代教师研修机构转型实践》的报告。申校长介绍了海淀进校在从“补偿型继续教育”到“示范型继续教育”,再转型至“研究型继续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秉承“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习服务,为行政服务”的理念,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从2011年至今,海淀进校通过丰富职能定位,调整内设机构;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模式;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研训队伍等途径,深入推进新时代教研转型。海淀进校的教研转型之路为全体学员今后如何有序、有力、有效开展研修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图6 申军红常务副校长作报告

教育部教师教育司王克杰处长作题为《完善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体系 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定向领航》的报告。王处长的报告主要围绕“领会中央精神,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意义”“落实中央文件,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振兴教师教育,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方面展开;对全国教育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会议与文件做了精准而深入的解读。他说,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教师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日臻成熟、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提升和教师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等方面。


图7 王克杰处长作报告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题作了报告。报告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教研转型的新要求”四个方面,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给学员做了全面高位的解读与细致扎实的阐释。她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具有中国特色与优势的教研员队伍作用。


图8 刘月霞主任作报告

11月11日上午,原北京教育学院李方院长作了题为《新时代教师培训创新实践》的讲座。李教授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他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的深化认识,也启迪吉林省的名师们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图9 李方教授作报告

紧接着,海淀进校罗滨校长为名师们作了题为《新时期教师培训者的使命与担当》讲座。罗校长对海淀区化学教师胡雪华的深度学习成果进行案例分析,强调教学要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在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中成长。罗校长说,新时期教师培训者的使命是——高质量服务地区教育,按需施培。此外,罗校长强调要把国家标准转化成实现高水平学科育人的动力,在不断修正中进步,真正做一名引领本学科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名师。


图10 罗滨校长作报告


名师现身说法——工作室规划与管理

省培项目组深度挖掘海淀区雄厚的师资资源,组建了由海淀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一线培训管理者构成的名师团队,进一步发挥海淀名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培训实施前,名师团队开展了集体备课、多次分组磨课以及项目实施专题研讨活动,保证了此次研修的顺利、高效开展。

11月11日下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吴正宪作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的讲座,吴老师分享了自己工作站成立十年来积累的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在她心里,工作室就是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吴老师将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发展”的妙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名师们。最后,她强调了八个重要:领军人物很重要、做好顶层规划很重要、建立机制很重要、建立课程很重要、挑战性的任务很重要、资源意识很重要、三合一很重要、善于研究很重要。这对吉林名师未来进行工作室规划与方案的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图11 吴正宪老师作讲座

11月12日上午,北京十一学校中学生物特级教师王春易作了题为《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讲座。王老师从一个看似简单,但影响深远的问题入手:学科学习究竟如何影响学生,又影响学生什么?就这个关乎教育教学本质的问题,王老师和她的团队多年来做了可贵且富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讲座中,王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十一学校课堂教学变革中的经验与思考,解读了如何通过目标,实现“让学科教学回归学科本质、回归育人本质”,即通过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解构达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图12 王春易老师作讲座

12日下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主任鱼霞,在认真听完六位吉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室建设方案后,就提出的问题做了题为《规划与设计:名师工作室的定位、实践与效果》的报告。鱼主任从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与意义,工作室的理念、定位与功能,工作室的有效运行与质量评估方面进行了专业阐释,鱼主任的讲座对吉林省名师工作室制度建立八年来的反思、研究和再推进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指导意义。


图13 鱼霞研究员作讲座

11月13日上午,北京市教育学院余新教授为吉林名师开展了《主题式研修活动设计》的讲座。余教授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使老师们明白了参与式教学、体验性教学的重要意义。余教授指导名师们用“世界咖啡”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体验探究过程,明确了课程设计的十个要素和基本流程。最后他提出,优秀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五心”:以细心修炼我们的严谨、以匠心提升我们的专业、以童心滋养我们的学生、以真心感化我们的家长、以静心精进我们的学术。


图14 余新教授开展讲座


实践观摩——研修活动设计与实施

为切实提升吉林名师们的反思实践能力,在理论与集中研修的基础上,项目组带领名师们走进海淀区独具特色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现场,聚焦领域关键经验,进一步推动持续性的反思与学习,帮助名师们量身打造自己的名师工作室研修方案。

13日下午,吉林名师们来到北京市育英学校开展主题活动观摩。活动伊始,育英学校杨树斌副校长介绍了学校红色历史。接下来,老师们观摩了由李小燕和董雪仰老师开展的《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同课异构活动。课后,田成良副主任作物理学科德育项目介绍,他强调要“优化思维认知过程,提升学科育人品质”。随后,学员分组讨论并展开评课活动。北师大李春密教授对物理课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并作了题为《优化思维认识过程 提升物理学科育人品质的思考》的讲座。最后,田成良主任作了题为《工作室管理与运营模式创新与成果可视化》的经验分享。


图15 田成良主任做经验分享


图16 集体合影

14日上午,吉林名师们来到北京民族小学开展主题活动观摩。刘庆新老师的《普罗米修斯》和杨奕老师的《搭石》,激发了孩子们的天性,放飞了孩子们的想象。中关村一小张海宏老师和海淀实验小学王晓英老师针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认为这样的课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民族自信,既有高度,又有广度。


图17 民族小学实地观摩

下午,名师们来到八一学校。王爽老师讲了一节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三古诗复习课。课上,王老师引领学生由文字体悟文学、品读文化。在“言”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了“文”的内涵。

随后,陈延军和周曼云老师深入浅出的讲座,让名师们深刻地理解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深切地领悟到了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


图18 陈延军老师作讲座


图19 周曼云老师作讲座


实践体验——跟进指导与改进提升

为了充分调动吉林名师们的积极性,项目创设了将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多种学习模式合而为一的跟进指导模式。通过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将问题研讨、任务驱动、同伴学习和反思行动融为一体,丰富了吉林名师们的学习研修体验。

15日上午,名师们分组就即将开始的案例汇报以及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做组内交流;下午全体名师分成三组逐一汇报,再由专家进行点评。一、二组指导专家王化英老师强调了研修活动方案的规范性,包括有主题、有目标、有过程、有考核制度、有成果和有特色,以及学术的引领性、实践性、导向性、文化性、辐射性和发展性。最后,王老师为大家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要表述清楚;前期要调研;问题要指向实践;要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提炼;撰写方案时要注意前后联系。三、四组指导专家王春易老师对汇报的案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和指导。她首先肯定了吉林省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规范、扎实之处。为使吉林省名师工作室工作做得更加有实效性,给予了四方面的建议:要有目标意识;要有课程意识;要有研究意识;要有激励意识。之后王老师又和大家分享了北京十一学校跨学科备课的案例,令老师们赞叹不已。五、六组指导专家莘赞梅老师在对每位名师的汇报进行深入细致的点评之后,提醒大家课堂教学应倡导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同时她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具备的六点能力,即“做题能力,讲题能力,藏题、集题能力,改编题能力,评题能力和命题能力”。


图20 王化英老师指导分组学员


图21 王春易老师指导分组学员


图22 莘赞梅老师指导分组学员


研修总结——展示汇报与总结提升

16日上午,在海淀进校举行项目结业仪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莫景祺出席结业式。海淀进校师训部刘锌主任主持会议。


图23 海淀进校师训部刘锌主任主持会议

刘锌主任对研修过程中全体学员的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分享的精神表示了赞许,并带领大家观看了研修总结视频。


图24 全体学员参与微论坛

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主题的微论坛拉开了第二项议程。莫景祺副主任首先对吉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研修活动方案进行了点评,对吉林省名师团队的高标准、高质量、重发展的研修氛围表示了赞许,并肯定了海淀进校出色的课程安排和组织调配。最后,就部编版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名师们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他强调,名师主持人的发展和成长要立足于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多维度促进教师教育的不断发展。


图25 小组代表分享研修活动方案(1)


图26 小组代表分享研修活动方案(2)


图27 小组代表分享研修活动方案(3)


图28 小组代表分享研修活动方案(4)


图29 小组代表分享研修活动方案(5)


图30 小组代表分享研修活动方案(6)


图31 教育部莫景祺处长讲话

随后,莫主任宣读优秀学员名单,并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全体学员结业证书。他对全体学员的努力和坚持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对优秀学员的卓越和引领表示了极大的赞赏。


图32 与会领导和优秀学员合影

一群名师,走过了七天的研修之旅,收获了欢声笑语和硕果累累,汲取了名师经验,研磨了工作室方案。相信吉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们一定会在专业成长、教学研究和辐射引领的道路上发挥自己更加出彩的作用!


学员感言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做教师的一般都把精力放在备、教、改、辅、考研究上,放在学科教学上,而很少有人去关注学科教育。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所以我们做教师的,非常有必要花些时间研究学科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 宋凡)

感谢海淀进校,为研修班的老师们提供了与顶尖教育专家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各位专家精湛的学术造诣和渊博的知识,使得高深的教育理论并不空洞难懂,他们饱含深情的把一个个教育故事娓娓道来,幽默风趣的讲学风格,折射出他们的人格魅力。通过研修学习,让我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对名师工作室的认识,同时也让我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课程,让我能够以全新的理念去诠释自己一直所挚爱的课堂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李旭)


文:张镕涵

图:孙菲 王立辰 徐磊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