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23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北京海淀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协办。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分为六个单元:开幕式、校长论坛和专家报告、现场课展示及研讨、专家沙龙、学科教研基地论坛、大会总结及闭幕式。参会人员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海淀区教育系统两委一室的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13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5个城市,227所中小学、幼儿园,48家教研机构,13家教育机构的教研员、培训者、校长和教师;以及22家媒体代表,共计1000余人。5个学科、11个分会场、32节现场课、46位专家,围绕“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这一主题,分享校长教育智慧,展现各地名师风采,汇集专家学者观点,呈现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成果,探讨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与策略。
图1 第二届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现场
图2 参会代表认真听会
开幕式
图3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史怀远主持开幕式
王殿军校长代表清华附中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嘉宾及全国各地参会代表的到来。他表示,清华附中有机会与全国各地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这一话题,感到非常荣幸。
王校长指出,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北京市新高考改革已全面启动,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次大会直面挑战,将主题聚焦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即育人方式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教师通过学习的改变,学生通过学习的改变,让每一个学科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帮助;基于人工智能,结合教育过程全方位的大数据,建构科学、完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本次大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全国各地参会代表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定能探索出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有效策略。祝愿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在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与专家的专业引领中收获满满!
图4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殿军校长致辞
1.深化课改
深化课改要做到“四个进一步体现”:进一步体现培养目标,进一步体现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进一步体现优化课程结构的要求,进一步体现教育规律。
2.深化教改
深化教改要坚持学习者中心,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注重”:进一步注重学思结合,让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成为常态;进一步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注重知行合一,把教育方针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注重融合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深化评改
深化评改要做到“四个进一步突出”:进一步突出绿色评价、全面评价、综合评价;进一步突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进一步突出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进一步突出评价结果的运用,真正用于评价办学、评价育人。
4.深化体改
深化体制改革要做到“四个进一步坚持”:进一步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坚持学校主导;进一步坚持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纵向衔接、横向协同;进一步坚持放管结合,“管办评”分离,“放管服”改革。
深化课改、深化教改、深化评价、深化体改,最后都要聚焦到教师队伍建设。今天的大会就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学科课程育人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成功举办的三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三届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首届课堂教学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形成了品牌,产出了成果,对于促进全国各地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教育学会也将继续指导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图5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致辞
校长论坛和专家报告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金卫东,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军分别做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做专家报告。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文萱主持了本场论坛。四位校长和专家聚焦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与参会代表们分享经验,交流成果,碰撞智慧。
图6 李文萱院长主持
主旨报告一 “深度学习”再出发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为与会者带来《“深度学习”再出发》主旨报告。
罗滨校长从调研中学生、教师和学校面临的问题谈起,强调育人是所有教师和校长的初心。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技能获得”转向“核心素养发展”,从“信息工具使用”转向“学习方式变革”,从“单一纸笔测试”转向“成长综合评价”。
一、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育人目标从“双基”、三维目标升级为学科核心素养,伴随目标的升级,学校面临以下新的挑战:学校课程供给如何转型升级;学生学习方式如何丰富多元;学生素养发展水平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环境如何满足需求;教研服务供给如何及时有效。
1.“深度学习”是什么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指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深度学习强调链接和赋能,链接已有经验和新知识、学习和做事、课内和课外、现在和未来;赋能学生浓厚持久的兴趣,内在的学习动机,本质和变式,可关联的方法和工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合作精神,有迁移和创新精神。
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项目,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进,是学校快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群体教学能力的重要载体。深度学习的重要功能体现在:是打通“知识”到“素养”的通道;是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方向;利于学生跨界创新能力发展;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帮助教师实现岗位快速成长。
“深度学习”再出发,体现为:
学段:从义教学段到全部学段,包含小学、初中、高中,学前、职教;
学科:从部分学科到全部学科,同时纳入心理、艺术、体育、综合实践;
内容:从案例探索到系统构建,从孤立的单元设计到整体构建;
过程:从零散活动到完整做事,从零散案例的实践走向系统化进阶的实践;
内涵:从模仿实践到提质升级,从简单案例模仿到自我突破、系统推进。
“深度学习”再出发,让我们朝着“全员参加,系统性、高质量、能示范、可推广”的目标一起努力。
图7 罗滨校长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二 核心素养下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上海中考改革背景下的校本思考
一、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
二、中考新政成为上海教改的导引
上海中考新政主要有“考、评、招”三个方面的变化:
1.“考”包括全考、补考、开考和合考,以考试带动教学的变革;
2.“评”包括综合素养评价和社会实践考评,注重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3.“招”就是分名额、托底部,推动招生模式的不断改进。
随着中考新政的实施,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如何满足考试评价改革的需要?如何支持学生的社会考察、探究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将招生录取方式与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考察相衔接等?
金校长用四句话对其进行回应:
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2.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3.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来安排;
4.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三、校本探索成为顺应新政的必然
四、实践基础之上合乎理性的思考
图8 金卫东校长做主旨报告
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军以《为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为题做专题报告,向与会者分享了在学习方式变革背景下八一学校的做法与经验。
沈军校长分享了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全国首届中学生理科实验剧、文科全书阅读教育戏剧、真实世界挑战赛、批判性写作项目等多个项目式学习的案例,他指出:
1.学科/跨学科课程(课程统整)
2.预设任务(基于真实工程拓展性课程)
3.真实世界挑战(个性化项目)
STEAM、项目式学习不是学校变革的唯一途径,但学校最终是要让学生有一条明确的学术发展轨迹、有一份学术写作水平的报告、有一个深度参与的项目/研究、有一门参与开发的课程、有一个亲力亲为创立的社团、有一个自主创建的活动、有一份深刻体验的职业实践、有关爱他人与社会的体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最后,沈军校长提出适应新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新生长点是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和优化设计思维导向,将更多的同理心、创造性融入学习过程。
图9 沈军校长做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研究——理论、评价及教学改进》为题做专题报告。王教授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是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那么,“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养如何真正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落实?
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组成9个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研究。
1.明确各学科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发展的贡献,打通学科知识内容与能力素养发展的实质性关系,实现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的贯通关联;
2.诊断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能力表现的水平现状,探索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能力表现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提高评价的科学精准性;
3.解决如何实现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培养在学校和课堂中“落地”的问题,实现“评-学-教-研”一体化,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均衡发展。
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
1.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
2.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表现、发展水平及诊断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3.促进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进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成果;
4.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的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研究与实践。
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转型:
王教授指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怎么学”,还有“为什么学”和“学什么”,可以从五个方面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转型:
1.学习目标:从知识结论取向到认识发展取向。
2.学习内容: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从知识到思维,从知识结论到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认识方式/模型。
3.学习活动: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再到高级输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能力活动进阶),让学生做完整事、说完整话、推理论证。
4.学习策略:从知识结论解析到认识角度和思路模型建构,从习题性解题训练到真实问题解决,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5.学习调控:从个体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性、持续性、反思性的学习。
图10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做专家报告
大会第一天上午,专家、领导、校长们高屋建瓴的发言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也为教育工作者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接下来,还将有国内外教师的同台教学展示、多位专家的智慧碰撞以及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分享,敬请期待……
图11 与会专家、领导合影
统稿:杨智君
文:柯珊 张晓 刘丽丽 王梦 鲁春秀 崔莹莹 张荣慧
图:王立辰 张烨 徐磊
编辑:高琳 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