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着眼教育根本任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019-01-09 15:09

【内容摘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落实这一任务,每一名教师都要深入思考学科本质,让教学更加精准。作为“教师的老师”,教研员在区域教研活动中要关注党员教师,发挥其模范作用,让党建工作融入教师的教学、教研和生活之中;要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身边“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小事,使学科德育润物细无声,并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加强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提升课程领导力,让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关键词】

教育根本任务,教师,专业发展

 

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为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这四个字,已经成为每一名教师必须牢记的座右铭,成为每一个课堂上必须坚持的指南针,成为每一个学校检验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

一、深入思考学科本质, 让教学真正“有的放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解读》中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本质是“健身育人”,课标为我们提供了目标和标准,并未规定达成目标的“路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组织教材和教学内容,如同爬山一样,山顶是目标,但上山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最适合的方法?这要求每一名教师深入思考和把握学科本质、项目特性,找准核心概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身上。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只有建立在对运动有深刻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才会迸发出自我发展的力量。体育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本质,掌握学练活动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做”,还能思考“为什么做”和“还能怎样做”。

二、发挥党员教师作用,使区校联动“双管齐下”

海淀区小学近一千名体育教师中,党员占了不小的比例,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他们也是党建活动中的主体,他们不仅要成为业务标兵,更要成为师德标兵。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校本教研和区级教研相联系,构建立体化教研课程,从党建的角度出发,也可以看出区级和校级的党建工作不是各自为战、互不相干,而都是在教工委、教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如果能将两级党建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在教师研修活动中调动党员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师德和业务双重辐射引领作用,将其转化为教研工作中的创新型力量,带动更多教师前进,相信能够在立德树人、教研转型大背景下开创出海淀体育教育的新局面。

三、关注评价导向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视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核心价值观不是空喊口号、高高挂起,而应该有意识的在学习活动设计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情境,用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为教研员,可以引导教师利用“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将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体育课情感态度目标的评价标准,用描述“表现”的语言,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用评价的导向功能,让思想理论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创新使用教学模式,将课堂变得 “有教有育”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具体化。2018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体育教师进一步指明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但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重教轻育的现象,关注运动技术教学,忽略行为和品德的培养,对课堂上的教育点有时会“视而不见”。体育是身体的教育,体育活动离不开规则、公平、团结、尊重、责任,体育教学不是固化的流程和框架,需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挖掘运动本身蕴含的教育因素,有目的地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等情感态度目标融入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和评价反馈等环节之中,让学生既学到了技术,又得到了锻炼,还受到了教育。

五、提升教育专业素养,让教研员更具课程领导力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这既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对自己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需要能够分辨哪些是学科中最基础的问题,哪些是最复杂的问题,哪些是最前沿的问题。

(一)加强政治修养和品德修养

教研员引领者区域教学的方向,要对近千名小学体育教师负责,海淀进修学校是一个很高的平台,充满了机遇,但同时这个平台如同放大镜一般,教研员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小事,都会被放大无数倍,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不仅仅是学识和眼界,在政治修养、品德修养等方面,也要成为广大教师的榜样。第一,要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在思想上相信党、在组织上服从党、在行动上跟随党;第二,要自觉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第三,要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公平公正,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完善自己。

(二)提高学识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发言人,都能够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加上课程改革深化、核心素养提出、高中课标修订等等事件,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教育思潮所包围,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作为教研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和清醒,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迷信权威,也不能闭门造车、以不变应万变。怎样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不迷失方向?第一,要反复研读课标、教材、相关文件,不偏离教育主方向;第二,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结合经典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提炼出适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思路,同时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第三,要主动和同事、一线教师沟通,确保理论的可操作性。

(三)强化研究意识

教研员离不开“研究”,研究的素材要来自一线,研究的成果要回归一线。经常走入学校,走进课堂,发现常见现象背后的“不寻常”,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生成,有千变万化的课堂,这些都是最好的研究对象,而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升教研能力的过程。

六、做好教研培训工作,让教师真正学有所用

不断提高教研和培训工作的质量,是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这是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在深入调研教师的真实需求基础上,提炼教学关键问题,做好5+M+N研修课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体验式学习引导教师深入参与、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调研推进策略的课堂实践,通过实践固化成果应用于培训活动,形成一个完整、良好的教研工作循环,不断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实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2018年央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探讨梦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奋斗的重要和未来的美好。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为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重而道远。小学体育学科在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比其他学科起步晚,基础也相对薄弱,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作为教研员,更应该积极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反思、改善工作中的不足,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和发展,为海淀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教基二[2014]4号,2014年4月,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季浏 钟秉枢主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

 

培训中心党支部 谢娟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