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领航名师】三核心任务 螺旋式递进:以“课题、微论坛、工作室“为载体的名师再成长
2018-11-19 11:21

在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海淀进校基地的课程方案中,有三个核心任务贯穿“三年六单元进阶式培育课程”的始终,这三个核心任务分别是课题研究、学员微论坛和名师工作室建设。

虽然每个任务指向解决不同的问题,但都围绕着“教育家型卓越教师“这个培育目标。

  • 通过课题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学员的研究能力、教育创新能力;

  • 通过微论坛梳理学员的教学主张,凝练和生成教学思想;

  • 通过名师工作室,学员带领团队开展研究,传播并实践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这三个核心任务,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帮助学员将领航研修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将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同伴发展相结合,形成螺旋式、系统性的名师成长路径。


名师工作室方案汇报及研讨工作坊

2018年10月31日,海淀进校基地第二次集中研修召开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汇报会,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办主管王刘依老师、原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研究员、海淀进校罗滨校长、学科首席专家张鹤、黄玉慧及学科实践导师共同参加了汇报和研讨,会议由海淀进校申军红副校长主持。

12位学员中已经成立工作室的汇报了当前工作室的人员构成、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并交流了工作室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就各级工作室如何进行整合进行了初步设想和探讨,尚未成立工作室的学员就如何建立工作室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之后,专家和实践导师针对学员的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


王刘依

名师领航工程要求学员建立工作室就是要为名师教育教学思想提供实践场域,工作室方案要在梳理、细化的基础上有准确的表达、规范的架构和系统的思想。


张铁道

教师专业成长是境界追求,而不是知识积累,需要在成就其他教师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在工作室内可以借鉴多种学习形式和媒介,建立一种“OTO”的学习模式,同时要结合当地情况和个人特点使工作室有个人特色、建立个人品牌。


罗滨

要通过名师工作室组建一支团队、完成一项任务、建立一套机制、形成一种文化,同时要明确工作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时间和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和方式、梳理成果表达。


  张鹤工作室的建设要面对共性的问题,但同时也要体现学科特点,以数学学科的三位老师为例,工作室要围绕“数学学科本质和数学思维”聚焦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之后,张铁道研究员以工作坊的形式帮助学员梳理名师工作室方案的框架,通过四个问题:

规划工作室业务与发展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选择学员你最看重哪些品质?

举办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困难是什么?

你期待团队成员和你自己从工作室中获得最骄傲的成效是什么?

以小组合作、表达分享的方式,促使学员梳理工作室的关键要素,并学会在工作室方案的设计中进行结构化表达。

  

最后,申军红副校长用焦点讨论法,以

今天的活动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哪些印象最深刻?

为什么工作室建设中要聚焦问题?要有明确的主题?

今天的研讨之后围绕工作室建设要做些什么?

这四个问题,对整个工作坊进行了总结,促使学员思考此次活动的意义和收获。学员们表示将继续修改完善工作方案、积极寻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按照方案认真开展工作室各项活动。


课题示范性开题

在第一次集中研修完成课题选题的基础上,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内,导师针对学员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具体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员明确了核心概念,调整了研究方向,聚焦了研究问题,整合了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数据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经过将近四个月的修改,与最初的选题相比,学员课题研究思路逐渐清晰。为了促进大家进一步了解课题研究的规范,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基地安排王晓红、林景、安永全三位老师进行了示范性开题。


2018年11月2日,海淀进校基地学员示范性开题会召开,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熙研究员

  •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教授

  • KY.COM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罗滨校长

  • KY.COM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张鹤老师


作为点评专家参加了开题会。会议由海淀进校基地学员林乐珍老师主持。




林景


王晓红


安永全

四位专家充分肯定了学员在前期工作中所做的努力,结合课题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张熙:

研究最重要的是讲清楚三件事—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评价,一线教师做研究可以从实践案例中来,但要对案例进行基本的概括和分类,对案例的范畴和背后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归纳,使研究基于实践并高于实践。



吴欣歆:

参加了海淀进校基地关于课题研究的两次活动,能切实感受到学员在海淀进校基地的成长和在领航项目中所发生的变化。

有几点建议:

◁策略研究要界定清晰概念的定义性特征;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要关注“从起点到终点一个个螺旋上升的切面”。


罗滨:

◁课题是名师从优秀到卓越的重要路径之一;

◁课题是解决一个问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课题是获得一种能力,洞察、发现、聚焦和解决问题;

◁通过课题要带起一支队伍,形成一批成果。

学员如何通过课题把深度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和理念带回当地,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发展的目标,从“育分”(考试导向)走向“育人”(素养导向),同时还要关注素养的学科特点,注重结构化的知识、情境化的任务、实践性的学习以及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张鹤:

研究逻辑要清楚、完整,要把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的关系阐释清楚。如果是以某一个特定学段做研究,要阐释清楚特定学段的特有问题。一线老师也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



学员第二次微论坛


微论坛

微论坛是海淀进校基地培养方案中的一个亮点,在三年研修期间,共举办四次学员微论坛,四次微论坛之间有逻辑、有递进、有阶梯,都围绕“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师培育”这个主题,通过关键事件逐步聚焦教学特色、教学主张和教育观念,最后指向名师学员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


2018年11月7日,海淀进校基地第二次学员微论坛举行,主题是“我的教学主张—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围绕这个主题,学员在第一次微论坛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归纳并形成教学观念和主张,尝试对教学主张进行学理分析,初步形成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论视角并进行理性观点表达。微论坛由海淀进校基地学员孔冬青和岳海江老师主持。


学员阐述教学主张

本次微论坛邀请了海淀进校培养基地四类导师团队中的五位教育发展导师:

  • 北京师范大学李琼教授

  • 首都师范大学张景斌教授

  • 原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研究员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所长张彩云研究员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主任鱼霞研究员

组成了强大的专家团队,共同针对学员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海淀进校基地学科实践导师申军红副校长、任宝华老师、柏春庆老师、王化英老师、张海宏老师、王晓英老师也全程参加了微论坛研讨。


专家一致认为,从第一次微论坛到第二次微论坛,看到了老师们从感性思考到理性认知的变化。学员们学会了对概念进行界定,对理论依据来源进行思考,从日常教学纷杂的场景中,从和学生互动的案例中慢慢抽取出教学规律、学科本质,表达的逻辑性、生动性都有了提升,形成了较规范的思维方式。专家们纷纷表示受到了感染,仿佛看到了教学主张背后老师们火热的教学现场,从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人文的关怀和生活的豁达乐观。

专家同时也针对后期教学主张的进一步完善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 教学主张是观念性、思想性的表达,要具有个人特色和人格化特征;

  • 教学主张反映了一名教师如何去理解教学,既是浓缩的,也是有解释力的;

  • 教学主张要有理论支撑,既有认知层面的也有非认知层面的;

  • 表述教学主张要有三个层级:教学理念、实践策略和学生体验,三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张铁道研究员最后总结道:

叩问教学主张的过程是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到认知教师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教育,对领航名师来说,这不仅是研修的一个环节,更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