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初心如磐 逐梦前行
——上海课改30年成果报告学习活动圆满结束
2018-09-28 15:30

2018年9月19-20日,海淀进校组织9位教师,以及来自进修附小、进修附校、科大附中、玉渊潭中学四所对口支持校的12名教师,共21人赴上海学习课改30年的经验和成果交流。本次学习之行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姚守梅副校长带队。


图1 参会教师与上海教研室领导合影

为总结并宣传上海课改30年的成果和经验,2018年9月19日,“‘初心如磐 逐梦前行’——上海课改30年金秋教学成果报告会暨展示活动启动会”在上海市市西中学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原上海市教育局局长袁采,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生、尹后庆,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凌同光等领导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市“一期课改”“二期课改”的教材主编代表,出版社代表,全国教研系统130余位同行,上海市各区教育学院代表,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代表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纪明泽主持了本次会议。


图2 参会领导和嘉宾


图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纪明泽主持会议

背景

改革开放后,全国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当时上海的基础教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拨乱反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8年开始,上海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三十年的课改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一期)”,简称“一期课改”(1988年-1997年)。第二阶段是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简称“二期课改”(1998开始至今)。

领导致辞

首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贾炜副主任致辞。他将上海30年课改的特点概括为“永恒”和“守真”。“永恒”即始终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基本理念。“守真”即始终坚持从教育教学和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遵循教育本真。他指出,在课改深化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三个问题,一是把握课改深化中的变与不变;二是要坚持上海课改的精神不变;三是坚持推进课改的策略不变。此外,要重点落实好四个方面的改革任务,一是重点落实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课程建设;二是整体设计上海基础教育课改,着力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建设;三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要与推动初中强校建设相结合,与深化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政策等措施同步联动;四是把握深化课改的关键资源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撑。


图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贾炜副主任致辞

主旨报告

9月19日上午,大会组织开展了四场主旨报告,总结和梳理了上海课改30年的成果和经验,同时反思问题,展望未来。

首先,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生以《我亲历的上海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为题作主旨报告。张民生副主任深情回忆了上海课改30年的思考与实践,他指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是“一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整个改革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二期课改”的重点是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并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以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的现代化。由于课改,上海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他们有经验、有理论、有实践、有担当。改革仍在路上,需要继续努力。


图5 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生作主旨报告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徐淀芳主任以《上海课改的逐梦之旅》为题作主旨报告。徐主任从课程、教学、教研、评价四大方面介绍了上海“二期课改”的经验。在课程方面,系统架构与设计课程,联动研制标准和教材,推进信息与课程整合,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在教学方面,规范教学基本环节,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创新学习支持环境;在评价方面,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基于规准的教研推进,重在改进的绿色评价;在教研方面,创设教研合作共同体,理念成果持续转化。2018年是上海实施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30周年,也是面向新时期,踏上深化课程改革新征程的起始之年。站在上海教育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上,需要全面总结30年的改革经验和改革成果,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图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徐淀芳主任作主旨报告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陆伯鸿副主任以《上海教研实践范式》为题作主旨报告。陆主任介绍到,上海教研实践范式,是在价值取向指引下,以内容范畴为载体,以实证方法为手段,以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常态化运作模型。具体内容涵盖四大方面:(1)再塑“上海教研”的价值取向:拓宽课程视域,强调证据意识,树立团队观念;(2)创新“跨界联动”的运行机制:建立结构形态多样的合作共同体,创建项目运作方式,完善教研员发展评估制度;(3)拓宽“课程视域”的内容范畴:通过文本与实践的持续互动,构建强化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关联的教研内容范畴;(4)形成“基于规准”的实证方法:研发以标准引领、路径明晰、证据支持、信息技术融入为特征的系列教研工具,提升教研质量。“上海教研”立足本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未来将在信息化和文化内涵方面继续努力。


图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陆伯鸿副主任作主旨报告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数学教研员黄华老师以《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介绍了上海“二期课改”以来,数学领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构建了以立德树人、创新实践为标志的数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教学方式变革为标志的数学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改进教学为标志的数学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了以服务课改为标志的数学教研专业保障体系。上海的数学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上海的经验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并正在走向世界。未来,将在减负增效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深入研究。


图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数学教研员黄华老师作主旨报告

领导讲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副主任指出,上海课改30年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是同步前行的,始终走在改革的最前列,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锋和排头兵,始终引领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她指出,上海30年课程改革有六大特点:一是顺应时代。两期课改始终遵循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紧紧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的战略部署,紧扣每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抓教育核心关键环节与时俱进。二是思想领航。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先进的教育理念,把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系统谋划。始终重视顶层设计,充分调动课程相关环节,让课程建设、教材编制、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教师培养等形成最大化的改革合力。四是专业引领。上海充分尊重课程教学工作的专业特性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充分依靠多方专业力量,不断开展专业研究和实验。五是敢为人先。两期课改以来,上海在课程教材和教学评价考试等各领域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全国先行先试,一路领先,并在近40年来每一项课程改革中始终走在了最前面。六是持续发力。上海的课改从1988年开始,以顽强的改革毅力和勇气,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继承发展30年中持续发力。未来,希望上海能继续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改革经验。


图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副主任讲话

成果报告及专家点评

9月19日下午,大会组织开展了五场成果报告,五位汇报者从不同学科和领域介绍了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成果及反思,每场汇报之后有一位专家进行点评。

首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金京泽老师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为题作成果报告。他介绍到,2007年,上海首次鲜明地提出了提升“课程领导力”并开始探索,2009年起开展了大规模的行动研究。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经历了准备、启动、实践、总结四阶段。成果的主要内容有三点:形成了“课程领导力”的上海认识;学校校本化实施课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大兵团”、“共同体”协同攻关的行动范式。

KY.COM罗滨校长进行了点评。她表示,感受到了上海教育人和教研人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也感受到了锐意改革,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所有教研人学习。罗校长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感受和启示:第一,上海教研人着眼于未来,引领改革,抓住改革的关键。作为教研人的领头雁,上海在改革理念、方向、机制、模式、经验和成果等各方面引领着大家,上海有着战略眼光,战术得当;第二,以课程领导力项目为例,上海课改着眼于实际问题,主动作为,落细落实。上海在课改过程中直面问题,不断调整思路,梳理成果。第三,从上海课改30年的回顾与反思来看,全国各地区的教研机构都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创新发展,持续发力,协同共赢。愿全国教研人在上海领头雁的带领下,共同发展。


图1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金京泽老师作成果报告


图11 KY.COM罗滨校长点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汪茂华老师以《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为题作成果报告。他提到,为了解决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技术经验化,以及评价结果功利化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的基本观点、核心指标、运行机制。具体成果包括八个方面:厘清了学业评价的理论基础;树立了正确导向的学业质量观和评价观;形成了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绿色指标;形成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框架;形成了中学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程序;形成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数据分析技术;形成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反馈改进机制;形成了绿色指标2.0版本。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董洪亮主任进行了点评。他高度肯定了上海教研的贡献,同时提出了上海市绿色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施的三点价值:第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体现了机制体制的价值,这项工作的把评价问题变成教育的体制机制的变革,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机制体制和运转方式;第二,从教育学的角度,体现了专业化价值,这项工作在推进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体现了课程理解和教学实践的价值,这一方面来源于观念系统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实践的推进。


图1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汪茂华老师作成果报告


图13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董洪亮主任点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汤清修老师以《中学物理教学的革新,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研发与应用》为题作成果报告。她从研发起步、试点改进、推广应用和深化拓展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DIS的研发与应用的过程。自2002年至今,DIS的研发与应用历经16年,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成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IS;有效实现了DIS与物理教材的整合;着力组建了一支DIS研发与应用的队伍;顺势拓展了DIS的学科领域和应用范围。

原上海市浦东新区教科所所长,上海市高中物理教材分册主编刘齐煌老师进行了点评。刘所长高度肯定了上海DI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效果,并将其成功的关键归纳为四个“新”:理念的更新,机制的创新,技术的更新,应用出新。DIS技术正是通过老师们不断务实求新的探索和实践,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得到了全国和国际同行的认可。


图1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汤清修老师作成果报告


图15 原上海市浦东新区教科所所长,上海市高中物理教材分册主编刘齐煌老师点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王月芬副主任以《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为题作成果报告。王主任介绍,经过9年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果:形成了各学科作业调研问卷与作业文本分析法;建构了基于实证数据的作业系统关系模型;研制了不同类型作业设计的质量标准;研发了有助于增进作业设计质量的可视化技术路径。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副主任进行了点评。张主任总结了上海关于作业设计研究的四个特点:一是以综合学科的视角切入,研究思路体现学科特点;二是回归教学常规,提升执教能力;三是基于实证数据,透析学习机制;四是显化思维路径,物化实践模型。同时,张主任也谈到了自己的三点体会:第一,作业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也是链接课程、教学、评价的桥梁;第二,要将作业设计融汇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将作业与教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综合起来,来思考如何将备课与作业研究相结合;第三,作业的功能和结构性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突破口,要帮助教师建立这种功能性的视角来有效地设计作业。


图1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王月芬副主任作成果报告


图17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副主任点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谭轶斌副主任以《中小学“课程德育”的上海实践》为题作成果报告。谭主任介绍,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经历了奠基阶段(关注课程德育,探索“以德塑魂”)、夯实阶段(挖掘学科特质,彰显“德智融合”)和攻坚阶段(注重纵观横通,体现“知行合一”)。历经13年,达成了对“课程德育”科学内涵的共识,理清了“课程德育”内在机理;构建了“课程德育”目标序列;创新了“课程德育”实施方式;突破了定性德育研究的局限。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任学宝主任进行了点评。任主任指出了上海中小学“课程德育”这项课题研究的四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经验的前沿性。上海作为先行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前沿经验;第二,经验的落实性。上海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务实和基于证据;第三,经验的专业性。上海坚持“课程德育”研究与实践13年,历经三次课改,卓有成效;第四,经验的可移植性。上海在开展“课程德育”的过程的中,坚持学生道德素养和学业成就的同步提升。最后,任主任也提到,希望上海可以在德育课程的评价方面继续深入探索,为各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图1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谭轶斌副主任作成果报告


图19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任学宝主任点评

现场观摩

9月20日上午,会议主办方为大家提供了四场现场观摩活动,分别是:上海市市西中学 《思维“广场”撬动教学深度变革,实践“优势学习”的研究》,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跨学科德育——学科育人的新视界》和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低结构活动再探索》,每场教学和活动展示过后有两位点评专家进行点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选择了其中一场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图20 上海市市西中学观摩现场


图21 崔允漷教授进行专家点评

一天半的上海学习之行,老师们收获颇丰。大家对于上海30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教学成果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学习和借鉴上海课改优秀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着自身的教育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海淀教研人必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推动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海淀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学习感言

学习感言1:19日上午的四个主旨报告,从课改的背景,到教研改革的规划,再到教研范式的形成,下午的专题汇报,从课程领导力课题,到绿色指标评价工作,再到数字化实验设计,也有课程德育建设,作为与会者,我听的非常震撼,也一直反思着。以数字化实验为例,我想我们物理教研可以借鉴其成果,并借着学习方式变革可以突破更多;课程领导力建设方面,更多的要学习上海教研课程的设计理念,始终以打通上层课标和基层教学实践为目标进行引领;评价方面,我们是否也可以对物理教研组进行指标量化,来帮助引领各校的教研组建设。在后续的工作中,要时刻关注上海教研的动态,向高标准学习。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崔琰

学习感言2:上海的课改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展开,从一期课改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到二期课改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确立了课改方向的正确性。课改推进扎实有效,以政策文件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做顶层设计,学校联动做项目实践推进,不断梳理反馈,逐渐形成体系及成果。同时,上海课改十分关注教学中的难点,持续研究跟进,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如:提升作业质量实践研究、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研发与应用等。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俊鹏

学习感言3:19日全天,我们认真聆听了上海市教研室的经验总结,对上海课改30年的逐梦之旅及取得的教学成果有了全面的了解。20日上午,我们来到大宁国际小学,聆听学校在跨学科德育活动中的研究与实践,并现场观摩了一节语文和美术合作学习的《桂林山水》,让我们印象深刻。本节课设计巧妙,过水无痕,引导学生从文字到画面,从想象到具象,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本次学习之旅虽然短暂,却收获颇丰!真诚地感谢海淀进修学校对我们的厚爱,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我们也一定会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进修附小  傅静 杜春焕 谢萌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