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国际视角下的教师教育高端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团队访问海淀进校
2018-05-19 07:07

5月17日,肖思汉副教授带领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团队,李琼教授带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团队,Kristen Renn、Julie Sincair博士带领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团队,一行40余人访问KY.COM,围绕“新时期海淀教研的创新与发展”进行学习交流。罗滨校长,申军红、支瑶、刘汝明、姚守梅副校长,陈颖、黄延林、马虹、苏明义、杨健、夏满、李峰主任以及部分教研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图1 访问活动合影

罗滨校长以《新时代教研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从海淀区域发展、进修学校职能定位、教研转型的背景与内涵、教研创新的路径与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图2 罗滨校长发言

罗校长介绍说,科技与教育是海淀区的两张名片,区域内大学、研究所、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学生数量占北京市的1/5,学校数量多、样态多。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将职能为“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教师发展”;立足全区,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愿景。成立46年,学校始终秉持着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的宗旨,做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智库,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指导,为突破教育问题提供专业力量。

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为区域教研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支持学校课程供给的转型升级,如何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促进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研究由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为解决这些难题,海淀进校积极调整内设机构,成立五大中心、两个研修分中心,推动教研由“学科教学”向“课程育人”、由“专家传授”向“教师众筹”、由“教研活动”向“研修课程”、由“复制应用科研成果”向“自主研究实验”转型。

罗校长指出,通过顶层规划、系统指导、项目推动,海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级联动深度教研”体系,精准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区域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研员多岗位胜任,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优化;在国家平台协同创新,示范引领教师发展。


申军红、刘汝明、支瑶副校长分别以《有效供给 精准培训 建设面向未来 世界一流的智慧型教师教育》《学科教师5+M+N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用项目解决关键问题》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海淀教师继续教育、5+M+N课程和项目推动下的教研改革。

申军红副校长指出,当前海淀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由过去的补偿型、示范型转向研究型。“十三五”以来,海淀区教师教育紧紧围绕海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精准服务、问题导向、提供选择、严格管理。在培训内容上,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和教师综合素养发展。在实施方式上,尊重教师的成长规律,分层开展教师培训;贴近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分学段开展支持性培训;结合岗位、区域需求,分类开展主题式培训。在机制创新方面,创新培训资源统筹机制,探索三级联动教师研修协作机制,建立智慧教师教育机制。


图3 申军红副校长发言

刘汝明副校长从5+M+N课程的结构、内容、实施与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交流。在课程结构中,“5”为共同必修,“M”为专题限定选修,“N”为自主选修。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教师发展的现状与需求。通过教学关键问题调研、教学方式调研、课程方案文本分析等,最终聚焦课程方案优化、教学方式变革、资源供给和学业评价四大领域。在课程实施上,每周每学科每位教师半天研修,区级、联片、校本三级教研,保证基础性和选择性。5+M+N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切实提升了教研的质量,促进了教研理念、内容和行为的转型。


图4 刘汝明副校长发言

支瑶副校长围绕项目研究,从项目确立、项目关系、推进思路、推进策略四个方面做了分享。“十二五”以来,海淀进校承担课题79项,建立起“研究—实践—反思—改进”模式,成为推进教研工作、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凝练出教育改革的重难点问题、学校和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学校形成了“促进学科能力提升的教学改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学业发展水平评价”等系列研究。研究由点到面、由面成体,形成系统;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成为下一项研究的起点,形成项目间的迭代。以“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为例,支瑶副校长具体阐释了项目推进的思路,并提出组建多元化的研究团队,开展浸入式、工作坊式研修,研究与工作融合的推进策略。


图5 支瑶副校长发言


座谈环节,来访的教授和博士生们分成三组,与进修学校的领导、博士团队和部分教研员围绕“新任教师研修”“学习方式变革”“深度学习教学改进”进行讨论交流。


“新任教师研修”由申军红副校长主持。教研员王永祥介绍了海淀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模型,阐明了学员主体下的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基础;围绕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介绍了海淀区满足并引领教师需求的六要素研修课程模型。最后,对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中小学、职业高中新任教师培训方案做了重点介绍。

讨论环节,三所高校的博士生就“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研训关系”“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成长”两个话题与教研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培训的设计要以教师的真实需求为基础,精准服务。作为培训者,需要了解教学、了解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与专业成长路线,取得学员的理解、相信和认同。不应当仅仅将培训视为一种义务,更应该注入对教师情感上的关怀,实现共同体的多方位支持和成长。




图6-图7 “新任教师研修”主题交流


“学习方式变革”由支瑶副校长主持。与会人员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问题1:为什么进行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对立型转换,还是从低阶到关注高阶思维的类型发展?

问题2:美国教师用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中国的教师是不是也将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法?

问题3:面对学习方式变革,教师有想革新的愿望,但又迫于应试“升学率”的压力,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

问题4: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实践类活动课程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实施的思路、形式是什么?

经过讨论,与会者认为:学习方式变革不只是形式的变化,更应围绕这样一个核心开展——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素养为本的教学,让孩子学会学习、热爱生活、真正成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孩子,基于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为孩子提供多样化发展路径,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学习方式变革,教师在“放”的同时需要提升“收”的能力。开放课堂要增加认识反思性活动,只开放而不反思、不提炼,对发展学生素养是不够的。实践中,老师不是不愿意,而是觉得挑战大。教研应设计通识讲座让教师理解,然后用课例分成多次讨论;教师尝试设计教学,组织工作坊讨论,修改再讨论,实施再修改。




图8-图9 “学习方式变革”主题交流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由刘汝明副校长主持。黄延林主任以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片段为例,展示了深度学习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并从深度学习是什么、怎么做两个方面进行分享。深度学习通过选取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收获核心知识、理解学科本质、增强内在学习动机、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经历明确单元主题、确立学习目标、设计深度学习活动、评价反馈四个环节。从纵向分析,深度学习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从横向分析,深度学习关注知识间的融通。

讨论环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代表提出了“利用互联网解决复杂问题、促进深度学习”这一话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改进为“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关注学生学习手段转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深度学习体验。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代表围绕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深度学习进行了交流。




图10-图11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主题交流

此次访问活动全方位梳理和介绍了“十三五”以来海淀教研创新与发展的实践,就新时代教研转型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与工作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扩大了海淀教研的影响力,拓宽了国际视野,推动了海淀进校的研究成果“走出去”、专业理念“引进来”,促进了学校发展。


图12 访问活动合影

面向未来,海淀进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高校优秀团队的合作交流,欢迎各位同学做研究到海淀、将来工作到海淀、工作之后的合作研究到海淀。

(图:王立辰/文:王梦、刘丽丽、张荣慧、柯珊)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