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这段阐述,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研究的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把教学研究做好,带领广大一线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紧迫感。通过新党章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对如何在教学研究的工作中做好工作有了方向和目标。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的学习、收获和积淀必将转化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让我越来越坚定不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旁观者、抱怨者,而是要做追求课堂教学本质的研究者,要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影响周围的教师们,带领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研究中去,探寻课堂教学的规律,把握所教授知识的本质.
1.建理论的学习开阔了我的研究问题的视野,打开了我学术之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黄大年教授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刻领悟到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一是要真会,二是要有教的意识.什么叫做真会?会不难,难的是“真”!“真”体现出来的是作为数学教师是不是能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如要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仅仅把课上好那么简单了.他(她)要具备研究数学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能够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来看待所教授的数学知识;他(她)对数学教学的价值及意义的理解有着准确的阐述.“真”会的数学教师不会在课堂教学中炫耀解题的技巧,也不会教给学生非数学的知识或结论.也许他的课会平淡、不热闹,但是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真”会的教师所上的课,一定能够品出其独特的味道!即使是在“分数至上”的浮躁氛围下,“真”会的数学教师也能够从容、淡定!因为他(她)坚信自己把握住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他(她)教的数学是“真”的数学,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数学!
怎样成为“真”会的教师,成为有“教的意识”的教师呢?从黄大年教授的研究科学的经历,让我感受到“研究的本质是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这种榜样的力量唤起我内心深处的对数学教学本质认识的探寻和理性思考,让我从对课堂上所看到的违背教学规律、缺乏教学逻辑的数学教学几乎快要麻木的状态中警醒过来.观察课堂,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教学观点成为我在教学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
我深刻地体会到:对教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对数学教育价值认识的深刻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的逻辑.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学逻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教学本质的溯源和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追求,而这又涉及到教师的数学观是怎样的问题.可以说,一名教师的数学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教学逻辑.
所谓数学观,就是对数学的基本看法.静态数学观认为数学是形式的、精确的、逻辑的科学,是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的集合.持静态数学观的教师常常认为“数学就是解题;数学就是解题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数学就是知道一大套法则公式,去解题;数学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而动态数学观理解的数学是在解决数学内部与外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是可以发明的、可误的,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和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动态数学观下,人们常常认为“数学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理解作为科学的数学的真实面目;理解数学的发展是依靠猜想、证明、批判、反驳,不断地改进结论和推理的过程;理解数学及其思维,在其内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猜想、证明、批判、反驳等机制;理解数学不是一开始就是正确、精确、严谨的,在尝试、探究、前进的过程中,充满了错误、曲折、回旋.如此,有助于我们数学教师建立合理的数学观,进而建立先进的数学教育观,更好地依教学逻辑实践我们的数学教学.
作为教育的数学首先要继承作为科学的数学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数学学习也应看作为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结果.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就是一个反复尝试、探究的过程,不断修正、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学仅展示正确的过程是不够的,也应暴露其中的曲折.当然,数学的教育形态和科学形态是有区别的.数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得到的命题必须使用演绎方法在系统内证明.但是作为教育的数学,其严格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决定.在数学的教学中,因为难度有些命题做为公理不要求证明,但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是需要证明的,证明是有的.
2.党建理论学习让我学会了更理性地研究教学问题
2016年起,中央要求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并很快将其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期间,我围绕着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的同时,也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以博客的形式发表在海淀教师教研网上.
2017年的5月份,我以《高三复习的逻辑》为主题,连续写下了三篇博文.我在之前的博客中,从各个角度对课堂教学都进行过阐述,无论是从知识的分析还是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我都借助博客这个平台和教师们进行分享和交流.每当我看到很多教师很努力地在上课并且希望能够把课上好,却在每次上完课后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和困惑的时候,我也为此感到纠结.这些问题的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不能帮助教师们从更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在和教师们进行课后交流的时候,我一方面要了解授课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还要再对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深入地剖析.我似乎找到了能够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问题出现的缘由,这个词就是“逻辑”.我有感于课堂教学中缺乏逻辑主线的种种现象,一口气写下了3500字的这三篇博文.
我的教学研究就一直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是什么?教材教法分析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教学生思考问题?如何教学生研究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等等,这些问题就不是一篇3500字的文章所能够涵盖的了.
写作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享受到了学术写作的过程,激发了我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勇气.我也越来越喜欢通过学术写作的方式来提炼自己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和喜欢数学教学的教师们来分享我对数学教学的感悟.
关于数学教学逻辑这个课题的研究与思考,也正是源于我所观察到的课堂上一些早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在我听课的过程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一种教学的状态:教师为了引入课题,向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非常不自然,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但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老师这样的直愣愣的问题,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也努力地思考着并给出他们的解释或回答;还有一种教学现象也是常常能看到,就是学生们在老师的指令下做一些操作性的学习活动(也常常美言为探究活动),但是为什么这样做?学生们似乎也不是很关心,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是了,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每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思维难点的时候,本来正是需要学生们静静思考的时候,教师却耐不住这份寂寞,容不得静悄悄的课堂,总要“鼓动”学生们进行小组交流,展开合作学习.这种喧闹下的学习也总是能够产生奇效,再难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下无坚不摧.如果按照时下流行的教学理念去对照课堂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似乎都能够看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不能不说这样的课堂总是让人感到缺少一点东西,失去了一些味道,看不到能够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即使是这样上课的教师自己来评价也是不满意的居多,但是又说不出问题产生在哪里?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工作产生职业倦怠,主要的原因也是在课堂上享受不到教学活动的乐趣了.
我认为上述教学现象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学逻辑的缺失.教学逻辑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让授课教师能够享受到工作乐趣的课堂、让听课的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能够从中感悟到学习意义的课堂,一定是把握住了课堂教学规律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一定是认识到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去感受、体验它所承载的本质的东西,在这样的课堂中总是充满着教学逻辑.
我研究的体会是: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用理性的精神对待数学教学,不仅要通过研究揭示出知识逻辑,还要能透过知识逻辑看清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让理性的精神在我们与学生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发出耀眼的光辉,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深刻认识到知识逻辑所承载的思维逻辑的价值.不要把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看成是浪费时间,理解问题是思维活动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理解问题的过程就是在运用理性的思维去试图解释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珍惜学生动脑想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
其次,教学逻辑要倡导数学的理性精神,不仅是教师要坚持按知识逻辑的主线展示思维逻辑,也要让我们的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习惯,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结论.教师不要教“相信”,而是要教“质疑”、教“思考”!要让学生们具有思维逻辑,就要让学生学会用最基本的概念去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要让教学逻辑呈现在我们的课堂,就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在知识逻辑的基础上赋有思维逻辑!
我认为:对学生而言,学习逻辑确立的意义在于对学习意义的准确认识和对知识本质探索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理性精神. 确立学习逻辑的关键在于教师,其数学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的思维具有数学的逻辑,要让学生越来越聪明;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为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研究数学问题服务的;数学教学的本质在课堂上是不会被掩盖于表面化的教学形式、意义不当的训练和枝节性的步骤之中的.
教学逻辑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理性的精神.数学教师要能够真正理解数学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是能够用数量关系来刻画的,而且这种数量关系可以深刻到定性;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不仅仅是数学的结论是一步步推导出来的,对于直观的结果也是能够深刻到符号化水平的;同时我们还要把握好度,要知道我们所进行的数学是教育的,与科学的数学有区别,过分的理性是不恰当的.
从教学逻辑的角度看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就不能将其看成是机械的、操作性的活动,而应该看做是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存着教师教的过程,数学课程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知识这一载体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理性精神,教师对知识教学的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结论型的知识,并通过熟练运用知识取得好的成绩的话,在教学中忽视思维过程、强化数学结论就成为必然.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甚至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数学结论在解题中的应用、题型分类及解法,以及如何有效记忆上.这种非理性的、缺乏逻辑的教学行为背离了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根本,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3.党建理论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懂得了研究的价值、感受到了学术生活的乐趣
黄大年教授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学习黄大年教授的事迹,给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他忘我的科学研究的精神.也让我对于教学研究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我认为要做一名好的教研员,就要“想明白、说清楚”.我认为这六个字也是对教学研究的一种诠释.
“想明白”一方面是要能够准确把握所教授知识的本质,明晰知识逻辑;另一方面,教师要洞悉数学教学的教育价值.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知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想明白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具有研究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明确了数学学科教学的教育的价值,真正把握了教学逻辑.
“说清楚”就是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科教学的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引导学生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说”不是“灌”,而是把自己研究知识逻辑的体会、感悟讲出来,让学生感受做为教师的你的思维逻辑是什么?你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理解问题、如何研究问题的?说的清楚实际上就是严士健教授所说的“教的意识”强.
“想明白、说清楚”所体现出来的教学逻辑还有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针对学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确立,表现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类似“如何算、如何解”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直接就压缩到操作层面上了,没有给学生留出理解知识的过程和展示思维活动的空间.如果是在以“结论的正确陈述”为教学逻辑的课堂中,学生是如何理解问题的、是如何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的,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就无从知晓,听课的学生从他的同伴的发言中所能得到的启示、帮助也打了折扣.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讲解题过程的学生如果不讲完,听讲的学生和上课的教师都不知道他是如何想的.因此,教师在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过程中,应注意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逻辑的阐述和思维逻辑的明确过程,是否能激发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想明白”.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说清楚”.
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易、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学生更难.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要想明白(知识逻辑)、说清楚(思维逻辑);其次就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让学生能够想明白(知识逻辑)、说清楚(思维逻辑).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准确把握教学中的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并据此确立教学逻辑,在教学活动中揭示出所教授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教学的教育价值,真正地“想明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感受到数学逻辑的魅力,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才能够真正像医生、律师、大学教师等职业一样享有受人尊敬的专业地位,获得应有的学术尊严。
教研第一党支部 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