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时,“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宣誓词一直萦绕在耳边,同时萦绕的是我们对党的信念。同时,结合自己在海淀进修的工作,更让我细致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借力进修平台,如何把握契机,建立一支教育行业的基层党建工作。以下,我就自己上学期承担的新任教师培训班主任的所思所想进行阐述。虽然它只是工作的一个小部分,却在一个个小的处理上让我获益匪浅。
一、以点为点——做好自己的本分
作为一个入职两年的新人,被告知需要接新任班主任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恐慌的。接下来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在和老教师不断请教中不断的磨合,让自己在这样系统性强又需要点点滴滴的细致中不出错。
从课程需求的调研到课程的实施到课程的总结,我最最深刻的感触就是“细致、细致、细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从前期准备需求调研及分析,甚至一一联系新任教师完成需求调研;开始分组,让大家形成研究与培训的小团队;每次培训的讲义及时上传到公邮,方便大家继续学习;填写表格的收集与核验等(因为要进入档案);每一个小环节都需要提前将所有的可能性考虑进去。
每一节课程的设计都是基于新任教师的需求设计的,每次课程结束都会和新任教师一起分享感受和体会。自己也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记录下来。正是由于这样的每一次,实现了新任教师从对教学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到“敬服”,实现了他们沉甸甸的收获。当面对一个“点”的任务时,我把它当做了一个“点”,在这个点中细致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发现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他人。
二、以点促面——强化团队的战斗力
在新任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也尝试着摸索了一条能有效促进新任教师参与其中的培训方式,形成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捆绑模式。请区内的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一起进行备课研讨答疑。我们感受着专家教师的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熟悉,内心是激荡的。和专家教师一起研讨四节课的过程,随时打断,随时提问,随时答疑,这样的方式是那么的解渴。在活动最后,上课的教师还对内容进行复述,大家详细的记录要点,方便自己在听课的时候可以很快的进行“思路的链接”;接下来安排两场新手教师的教学展示,同伴学习中快速收获成长。在这样的教学展示中,我们一起反思备课中的教学点是否得到落实。现场的点评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实施进行细致入微的点评。这样的方式把对其中上课教师的培养变为了对整个新任教师的培养,形成链条,强化了整个新任团队对于教学的理解,形成面的发展。
不仅如此,在新任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将培训视频进行收集委托资源中心的老师一起形成微课资源。利用微课资源在青年教师工作坊中形成有效培训。将自己对于“点”工作的理解拓展到更大范围的“面”,实现强化团队的战斗力。
三、以点促深——保障锐意进取
在新任教师培训即将落下帷幕之时,得知北京市教育学院组织启航杯新任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在这个时候,我是激动的,因为这正好是对新任教师培训的一次检验,更重要的是对新任教师又一次深度的培养,而在竞赛中的深度培养,更能保障他们锐意进取的状态。
“指导他们参赛比我自己参加北京市的教学设计比赛都揪心”这应该是指导过程中,我最真实却觉得无奈的感受。基于对新任教师的了解以及自己少得可怜的指导经验,再和思锦老师交流之后,设定的目标就是:不能拔苗助长,要基于新任教师自己的思考进行完善,不能强行的灌输一个好的设计,因为即使如果不是他原发的思考,即使她背下来了好的想法也无法内化于心,因而无法成为自身成长的营养,也就失去了比赛的意义。作为指导者,我觉得我最需要调整的是心态。在活动结束后,我和思锦老师专门聊过一次关于指导的事情:上一届的微课比赛是由思锦老师专门指导的,思锦老师更多的会让选手自己研究,只集中了两次,指出问题后让选手去自我研磨。而这次的指导几乎是手把手的指导,这样的手把手可能会消耗了他们自我琢磨的时间与精力,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可能并不那么有利。之所以手把手,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我自己的心态不够踏实,怕因为自己的指导不到位,导致成绩不好等等的焦虑。“做好背后的支持者”,这是我现在的对我工作的认识。之前当教师的时候更多的是站在前台,享受着前台的光鲜,现在更多的是做为幕后的支撑者,之前的我们是“等待学生的花开”,现在是“等待教师的花开”。之间的角色是存在着转化的。因为这样的转化做的并没有那么的顺利,所以自己在最初的时候拿着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是细细想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要尊重差异,是当好幕后支持者的第一步。引导好差异,并利用好差异,是指导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点的工作,实现对面的促进和对深度的追求,这样的一个小的事件反映出来的道理却是深刻的。我坚信,在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对我们的考验,而我们会坚定地一往直前,留给世界我们坚定地背景。
郭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