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 KY.COM第七届暑期全员研修继续进行。此次研修的主题是“研修创新与课程育人能力提升”,第三天的研修内容主要包括三个专题分享交流、调研报告、专家点评、大会总结。海淀进修全体教职工以及来自上海、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兄弟单位的教研同行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
图1 研修会场
一、分享交流 “5+M+N” 教师研修课程助力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
构建“5+M+N”教师研修课程体系,是海淀进修教研创新的重要举措。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次研修有三个学科三位代表与大家分享“5+M+N” 教师研修课程实践的思考。
(一)高中数学案例分享
数学教研室的李大永老师以“守正笃实 潜精研思”为主题,从以下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了数学学科高三年级“5+M+N”教师研修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1. 研修课程设计的指向:以调研为基础
2. 研究课程设计的思想: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为基础
3. 研修课程设计的框架结构、案例: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图2 李大永老师发言
(二)中学体育案例分享
体育研修室的胡永恒老师发言的主题是“行路致远 砥砺前行”,胡老师从四个方面对初中体育教师研修课程进行了反思。
1. 背景与需求:政策与文件、体育教师能力发展调研、下校调研
2. 体育教师PCK:核心三要素——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
3. “5+M+N”课程设置:内容结构、研修流程、资源建设
4. 课程实施与评价:联系实际,在实施前、中、后征求教师意见;采用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价模型
图3 胡永恒老师发言
(三)小学英语案例分享
小学英语教研室的李静老师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了“5+M+N”教研模式促教研工作转型的思考。
1.“5+M+N”内涵解析:研究共性问题、关注个性问题、协助特色发展
2.体系建构:整体架构,关注内在联系
3.模式方法:以“M”为例,工作坊、基地校、协作组
4.反思改进:研究引领,学术涵养
图4 李静老师发言
二、分享交流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中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项目驱动是海淀进修实现教研转型的有效路径。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示范区,近几年进修学校的实践探索取得成效,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以项目为载体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三位老师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一)小学数学案例分享
小学数学教研室的孙京红老师围绕以下三点,与大家分享了小学数学学科如何基于深度学习项目,促进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1. “深”问:什么是?深在哪?怎么深?
2. “深”做:学习理解、明确方向、内化建构、成果输出、实践转化
3. “深”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力、课程能力、思考力、践行力)、促进区域研训创新
图5 孙京红老师发言
(二)中学语文案例分享
中学语文教研室的夏满老师以“着力关键问题解决,促进研修内涵提升”为主题,与大家进行了初中语文深度学习案例分享。
1. 深度学习:探究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1)语文深度学习的关键问题
(2)问题解决思路与基本策略
2. 研修课程:发挥项目研究的指导功能
(1)基本思想:深度学习理论学科化、学科化的深度学习理论策略化
(2)基本策略:深度学习成果助力解决教师研修课程的关键问题
图6 夏满老师发言
(三) “一带一路”学科融合案例分享
历史教研室的张威老师以 “一带一路”主题式活动为例,围绕以下三方面与大家交流了历史、地理学科融合案例:
1.活动背景:“一带一路”主题与社会生活相关,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协作意识、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联通古今,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 总结反思:教研活动方式转变、学科融合探究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提升
图7 张威老师发言
三、分享交流 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
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是打通教研成果落实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三位老师分别从学科教研基地的价值与定位、区域推进策略、校本推进策略三个维度,进行了交流分享。
(一)海淀区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项目介绍
资源建设中心的陈颖老师以“建设学科教研基地 提升学科育人质量”为主题,重点介绍了海淀区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项目的价值定位和实践成效:
1. 价值定位:
(1)学校育人目标落实的助推剂
(2)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对接的纽带
(3)区域学科教研理念落地的催化剂
(4)实现区域教研转型的有力支撑
(5)“5+M+N”研修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培养对象-骨干力量-合作伙伴
2. 实践成效
(1)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聚焦学科关键问题,逐步形成特色;
(2)课程建设、资源研发深入推进;
(3)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4)联片教研、共同体研修效果突出。
图8 陈颖老师发言
(二)语文学科推进教研基地建设的策略与成效
中学语文教研室的周曼云老师以“专业引领,项目融合,相伴成长”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策略与成效。
1.策略支持:
(1)“答疑解惑”,澄清认识
(2)激发热情 ,加持动力
(3)深度调研,持续跟进
(4)尊重个性,引领需求
(5)专业服务,学术指导
(6)以建达评,以评促建
(7)有机结合,相伴成长
2. 五项建设成效:
(1)课程化有效实施
(2)教学改进得以落实
(3)课程资源丰富多样
(4)校本化研究课程化
(5)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图9 周曼云老师发言
(三)地大附中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王玉萍校长发言的主题是“学科基地 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王校长首先谈到了对学科教研基地的思考,重点与大家交流了地大附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推进策略:
1. 制定工作制度,形成工作机制
2. 强化学科意识:建设学科工作室,推动教师专业阅读,系列学科教研活动,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展评
3. 努力构建学科教学的“意义”
4. 研究“有效教学评价”
图10 王玉萍校长发言
四、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綦春霞教授做了精彩点评:
1. 总体特点:研究性、前瞻性、发展性(人的发展)
2. 5+M+N:从活动向课程转变;基于证据设计课程
3. 深度学习:把难点问题进行分解;建构了“深度学习”学科模式;行动研究
4. 学科教研基地:自下而上,发挥学校主动性;基于学科特色的策略提炼;注重挖掘学科本质
建议:
1. 赋予“5+M+N”内涵,发挥5、M、N 的协同作用
2. 为“深度学习”之“深”提出行为指标
3. 构建“学科群”
希望:
1. 抓住“课程”这一方向,改变观念,发挥教研员的课程领导作用
2. 整合项目,优化管理机制,建立联系
图11 綦春霞教授点评
五、调研报告及专家点评
聚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中的关键问题,梳理教师课程能力的结构和提升路径,对整体优化5+M+N教师研修课程、提升学科课程育人质量有重要意义。刘汝明副校长与大家分享了聚焦课程能力提升的课程与教学调研报告,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做精彩点评。
主要内容:
1.学校课程规划与体系调研
2.课堂教学调研
3.学生需求调研
思考及建议
1. 把握改革方向
2. 采用实践积累策略、协同改进策略优化学科课程
3. 加强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与实践
4. 分层分类规划实施好学科教师研修课程
图12 刘汝明副校长作报告
专家点评
1. 课程调研深入实践,获取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2. 调研报告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系统和生态的思考
3. 从实践中界定了课程能力,丰富了课程能力的内涵
专家希望
1. 开阔视野,吸取先行者经验
2. 考改和课改一体化
3. 进一步思考课程价值如何落实到教师观念上
4. 资源建设课程化
图13 郑葳教授点评
六、大会总结:规划引领 破解难题 稳步推进
罗滨校长代表校务会做了总结,罗校长强调,传承进修精神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传承需要用行动来诠释。发言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总结回顾和新学年计划。
(一)研修回顾
本次暑期全员研修的主题是研修创新与课程育人能力提升,研修内容的确定基于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国家层面:顶层设计、规划
2. 专家层面:学术思考、推进
3. 学校层面:实践探索、提炼
4. 进修层面:形势研判、教研员需求、研修工作基础、强调输出
全体与会人员倾听、思考、关联、生成、行动,取得了以下收获:
1. 深化了认识
2. 聚焦了问题
3. 明确了任务
4. 共享了经验
(二)新学年计划
罗校长对新学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了要求:
1. 着眼大局,明确指导思想
2. 结合本职,确定工作目标
3. 扎实全面,做好常规工作
4. 问题导向,突破创新发展
5. 关注薄弱,精准帮扶提高
6. 系统分析,加强队伍建设
罗校长强调,教研员的天职就是成就学生、老师,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罗滨校长为新聘任的干部颁发了聘书,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为教研转型的深化落实增加了新的战斗力。海淀进修第七届暑期全员研修圆满结束。会场响起热情的掌声,全体进修人为自己加油,为进修的未来喝彩!
图14 罗滨校长作大会总结
图15-17 罗滨校长为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颁发聘书
(文:王敏 图:王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