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上午,KY.COM“深度学习”项目高中化学研修活动在美丽的101中学举行,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莹老师莅临现场,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的100余名高中化学教师参加了现场活动,活动同时进行网络直播,面向全国项目实验区的化学教师进行实时播放。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指向素养发展的教育需要教与学方式的系统变革,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以深度学习项目为载体,团队持续研究,深入跟进课堂,通过实践探索教研转型的路径,创新教研机制和内容,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项目团队将此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把握学科本质 探索深度学习”。尝试将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模式与项目学习理论相结合,对《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专题复习课进行教学改进,探索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
活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员陈颖老师主持。主要环节包括现场课展示、教师交流、工作坊特级教师评议、备课介绍和专题微讲座五个环节,从不同角度呈现了课例研究过程中,项目团队的思考和实践改进,同时也生动展现了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研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一、现场课展示
本环节中,101中学的汪美荣、康永明两位老师进行题为《我的工厂我做主——反应原理专题复习课》的单元整体教学。两节课以可燃冰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线索贯穿始终,学生以化工厂工程师的身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化工生产设计的总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利用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等知识,应用对反应的多角度分析思路,同时考虑原子经济性和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依次进行设计和选择反应、调控反应、设计生产流程、完善流程图等子任务,最终形成小组项目成果——工程师的生产设计图。
连续9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主动参与,沉浸在“工程师”的角色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明晰反应、确立并优化生产流程,通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可以看到他们思维的相互碰撞和观点的相互激发,也可以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思路和方法的逐步发展。在选择反应和生产流程评价环节,需要学生综合多方面因素,遵循绿色化学原则权衡利弊,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挑战性,也使他们深刻意识到真实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系统思考和综合评判方法。
汪美容老师授课
康永明老师授课
学生小组合作初步形成方案
学生进行方案的优化和完善
二、教师交流和工作坊特级教师点评
精彩的现场课结束后,老师们展开了交流研讨,表达自己听课后的感受,大家的发言中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关键词—— “触动”和“震撼”。触动于学生的活动表现和真实获得,震撼于教师在复习课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和探索。认为这样基于项目学习理论而设计的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确实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希望今后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尝试。
接下来,高二化学专题工作坊的三位“坊主”分别就两节课进行评议。
八一学校宋晓敏老师:
这两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甲烷重整这样的能够体现科技前沿成果的素材选取和使用,此外,设计的学生任务融合实际。活动和素材承载了能量、方向、限度和速率等认识化学反应的核心知识,也发展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各个子任务从简单设计到分析解释、推论预测,再到复杂问题解决,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进阶培养。
二十中冯彦国老师:
本节课较为出色的体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方式既完成了常规复习课的知识梳理和应用的教学目标,又促进了学生多角度认识反应的认识方式形成,培养了学生概括关联、简单设计及复杂推理的化学学科能力。如果在学生讨论的环节如果能够再给他们一些时间,效果应该会更好。
理工附中艾涛老师:
整节课非常好地利用了化工生产素材,既实现了学生对速率平衡知识的利用,又让学生在设计生产流程中深切感受了原子经济和循环利用等绿色化学思想。课堂的结束有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能够再加一个类似VR资源的手段,让学生走进模拟化工厂实地体验,应该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刘莹老师谈听课感受
学生的真实问题解决思路流程图
三、备课介绍和专题微讲座
101中学化学特级教师陈争老师代表项目团队对备课过程进行了整体总结。在确定了主体之后,在素材选取方面,选择溶液中的可逆反应还是选择气相的可逆反应也是大家讨论的问题,由于气相反应更能反映动力学问题,也更能承载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知识内容,因此确定选择气相可逆反应。然后,备课前两位授课教师收集和查阅了本主题的相关文献近百篇,选择适合高中生使用的文献之后,还要进一步转换成课堂上使用的活动素材,这样的工作对老师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学科功底和勇于攻关的精神。通过一个多月的备课、研讨、试讲和改进,两位老师的教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自身专业发展上也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汪美容老师:
我多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是一个课堂以讲授知识为本体的传统型教师,在开始备课及试讲到上课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开始备课的不接纳争论到完全悦纳的过程。经过这次的深度学习,我在对学生以及教学的观念上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康永明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断追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探查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认识转变;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驱动性任务可以将课堂清晰化呈现。
最后,陈颖老师就指向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研发进行了专题微讲座。首先,明确了深度学习四要素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设计策略:深度学习主题应承载学科核心内容同时指向真实问题解决;深度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素养发展目标,体现素养的内涵和水平进阶;深度学习活动应关注素材、问题、活动和内容的系统关联,同时要设定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和发展;持续性评价既要关注终结性评价更要关注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来确定素养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之后,陈老师依据新课标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内涵、表现水平、学业要求及教学建议进行分析解读并给出相关的备课建议。
历时半天的研修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深刻的触动,活动虽然结束了,大家的思考在持续,教学的改进在持续,深度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执笔:陈颖 陈争;供图:王曹送 杨晶晶)
链接:
深度学习项目背景
深度学习项目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开发的教学改进项目。KY.COM使该项目的示范实验区,自2014年9月加入该项目以来,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以学科为单位,与项目实验校的一线教师组成学科教学研修共同体,按照总项目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深度学习案例研发计划,将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持续开展课例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案例成果,项目研究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优秀教师的团队建设,创新了区域学科教研的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