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探寻学科本质 提升化学素养
——2016年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化学教师参加中国化学会第30届年会报道
2016-07-06 09:51

2016年7月1日-4日,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组织化学骨干教师一行26人赴大连参加为期四天的“第30届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前来参加会议开幕式的有两院院士、美国化学会、英国化学会、法国化学会、韩国化学会、在中国台北的化学会等友好学会的主席和代表团,还有中国科协“英才计划”中学生代表等。

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是化学界的盛会。本届年会以 “转型中的中国化学”为主题,设立学术分会46个,专题论坛12个,并设立系列科普活动及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仪器的成果展览,共吸引化学同仁1万1千余人前来参会,创历届年会参会人数之最。

四天的会议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第一天是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后三天是学术分会及专题论坛活动。我区参会教师充分利用四天的时间学习充电,按照事先制订的研修计划参加了不同的会场及论坛活动,积极参与研讨,收获颇丰。


图1 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体育馆开幕式现场


图2 我区参会团队的部分骨干教师集体合影

一、化学研究转型助力中国科研转型

中国化学科研在国际上现在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为何要转型?转型转向何方?转型是本次化学会学术年会的主题,抢眼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与转型有关的关键词:源头创新、服务经济、交叉融合、评价管理。听了第一天的大会主题特邀报告,对这些与转型有关的关键词感受颇深。鲍哲楠院士的《人造电子皮肤中的材料化学》报告中,体现了化学与仿生学研究的交叉融合走在了世界前沿。谭蔚泓院士的《分子医学的基石》报告,让人深受震撼。折服于院士的聪明智慧,更折服于研究团队对于从分子改造、修饰——化学研究的视角创造性的解决生物学癌症领域的难题:从核酸适配体的分子筛选、修饰(嵌入中药分子)、改造(核酸人工碱基引入)等方面不断对癌症细胞在分子水平(非外貌形态)的识别,玩转了分子的同时,极大的拓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彭孝军教授的《染料分子设计、功能强化及其产业研究》报告中,把染料分子进行改造实现了染料的高抗氧化稳定性要求,同时基于染料分子的性质拓展了染料分子在信息印刷、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的用自己多年工作的实践践行着中国化学在转型之路上的不断探索。


图3谭蔚泓院士的“分子医学的基石”报告


图4 彭孝军教授的“染料分子设计、功能强化及其产业研究”报告

二、化学教育论坛百花齐放

在为期两天的基础化学教育学术分会上,来自高校学者、中学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专题报告精彩纷呈。

北师大化学教育研究所王磊教授的“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主题报告,展现了学科能力研究、课标研制背后的种种思考,高站位,强引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的“面向未来的化学教师教育——研究取向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主题报告,分享了区域教师研训的思考和实践,研究取向的教师研训理念先进、方向明确、角度多元、模式创新,研训活动切实落到一线教师的身上,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海淀化学教师的幸福。还有北师大化学教育研究所刘克文教授的教育技术实践课程实施研究,课程取向,理论与实践并重。


图5 王磊教授做专题报告


图6 罗滨校长做专题报告

来自一线教师的主题报告同样引发参会人员的思考。如贵州省的潘国荣老师,自费参加会议,虽然学校地处偏远县城,但潘老师对实验进行大胆而巧妙的改进,体现了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实验的易操作性和趣味性。这样的改进既方便了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有赵贤祥老师、徐伟念老师等从实验探究谈开去,从案例、有中外对比分析,分享了中学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思考,想法深入、切中时弊。冯晓颖老师谈国际课程设计与项目实施、王强老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功能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各个主讲人关于基础化学教育的精彩观点百家齐放,有基于学生的、教学的、课程的、实验主题的、中外比较的、小学学段的等等,让我们团队成员深感学无止境,思考无止境。

三、“化学秀场”秀出中小学课程的新方向

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英国人DAVID EVANS教授在化学嘉年华活动现场向在场的小观众们展示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的化学科普演示实验,异彩纷呈、吸粉无数。“恨化学就是恨自己,因为化学无所不在!”David教授的话让在场的听众深受震撼。在大众的意识里,提及化学往往只会出现两个词——腐蚀和污染。似乎化学站在了天然的对立面,被永远地打上了“坏”的标签。


图7 DAVID EVANS教授进行科普宣讲

教授围绕“什么是化学反应?”的主题,利用反应颜色的多彩变化,深入浅出的带动小朋友们感受化学变化、探究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什么出现了颜色的变化?没有颜色变化一定没有化学反应发生吗?”这些极具探究味道的问题,引发小朋友的思考,也引发了在场很多大朋友的思考。美年达实验、干冰实验、化学彩虹等极具对于活动课程研发的启示。


图8 “化学秀场”主题展区的趣味化学实验用品展示

短短四天的研修学习,给老师们带来了深刻的震撼和感悟,增强了老师们对学科本质的体会和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今后工作中如何开展教学改进及课程建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未来将通过合作研究的方式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名师感悟

北京一零一中学 商晓芹

为适应新课程强调学生各种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化学教师不但要有本专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深邃敏捷的思维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有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底蕴、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有不断更新知识和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有科学、辩证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教师的科学素质越全面,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其生长的营养。

北航实验学校 郝昀铮

"化学嘉年华"活动源于生活,激发兴趣。阿拉丁神灯,化学彩虹…,教授用一个个神奇的实验带领孩子们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这个活动对于我们学校的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项目式学习课程帮助很大。教授的炫力表演背后,经过上百次实验,探索出最佳实验条件,小实验蕴涵大道理。我要把从戴伟教授那里学到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化学组,带给我们的学生。

北师大三附中 韩丽君

听了绿色化学分会刘月明教授关于TS/过氧化氢体系原子经济性导向含氧化学品的合成。使我知道了过氧化氢的更多用途,不仅仅是氧化剂与还原剂,还有不同环境下,它有更多利用空间,也引起我对这一物质的更多关注。同时,我对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也找到了解决方案,浙江联盈教育装备有限公司给了我灵感及具体方案。

八一学校 常伟

技术的发展可能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技术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领域还是比较薄弱的,而化学技术素养的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刘克文教授的校本课程设计为基础教学技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培养模式,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不仅仅是技术的使用者也可以做技术的开发者。

进修附校 王严

我们不是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但是,我们可以是化学教育领域的专家。我们可以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中的创新意识、基本原理,用最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打开化学科研的大门。

首师大附中 王晓磊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寄厚望于化学来帮助我们解决。如:开车遇到大雨,看着不停挥动的雨刷,总希望车窗玻璃是不粘水的;看到酒驾事故,希望发动机能有嗅觉,闻到“酒味”就不起动。这次听了相关材料、化学技术方面的报告,感觉自己的愿望会实现的,让我们期待化学创造的美好明天吧。

海淀实验学校 张珺

我更加感到我们中学化学教育者肩负重任,我们要致力于提高所有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化学素养,正确认识化学;要增强未来化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运用化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化学,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学中用知识武装学生,更可以在平时用自己正确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民大附中 赵长宏

大连一行收获了更多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本次年会让人深刻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尤其是无机化学论坛中关于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聚集体、碳酸钙纳米材料等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研究的报告,让人体会到,对于普通化学物质性质的科学合理应用,不仅可以促进了化学科学发展和进步,更对人类生命与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温泉二中 崔悦昕

第一次参加海淀这么高规格的活动,跟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仁同行,无论是教学上还是情感上,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王磊教授关于化学学科素养的解读,让我明确了后期研究方向。罗滨校长的两次发言,都和我息息相关,我自己就是区域化学教师培养的受益者。化学嘉年华活动中的化学魔术展示,可以做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研发的借鉴。

八一学校 周淑丽

在基础教育论坛,女化学工作者谈人才成长论坛,体会到未来教育的变化,未来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挑战,面对未来教育我们应该做好准备。感受到综合大学对基础教育的关注;感受到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打基础。再一次深切的体会作为海淀的化学女教师是幸福的,为我们的化学专家团队点赞。

八一学校 宋晓敏

本次参会使我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开阔了视野。听了汪尔康院士的《新型双极电极体系》等专业几个讲座,虽然懵懵懂懂,但听陈述以及现场提问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科学家们的创新和严谨。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学习,把发展学生的素养放在首位,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促进学生进步。

中关村中学 李瑩

今天是大连学习之行的第四天,我在基础教育会场听取了人大附中曹葵老师有关化学探究教学核心内涵的报告。报告中曹老师针对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剖析,提出一个良好的探究实验设计是可现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曹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中充分注重这三方面的培养,例如设计并测定薯片的热值活动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素养。

北京二十中 冯彦国

戴教授是针对小学没学过化学的学生讲解概念,通过大量的有视觉冲击性的实验,解释了什么是化学反应。没有刻意去解释概念,没有过多的化学术语,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孩子们去认识,孩子们兴趣很高。我想以后我们的绪言课或初中二年级的起始课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多关注有趣而安全的化学实验的案例的收集。

交大附中 王效平

数字化信息系统手持技术是基于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自然科学实验研究平台数字测量、自动控制、数据记录、智能化数据分析和测量结果多摸显示于一体的新型的实验技术手段。数字化实验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融入教材、教学和试题命制、实验创新等。跨学科发展中学教育,增加化学实验的时代气息推动中学化学实验现代化。

育英学校 杨进基

感到我国基础教育地域差距很大。即使同一地区,在教育设施,教师理念等方面也还存在甚至几十年的差距。面对挑战,一方面要继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续关注社会和生活,关心自然和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区域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吸收和更新观念,为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光发热。

一零一中学 王曹送

本来以为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高端的化学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此行价值不会很高,但是短短两天下来,完全改变了我的认识。促进改变的第一个因素是化学前沿科技报告,例如鲍哲南教授做的有关人体电子皮肤的讲座,让我们每个化学工作者都感叹化学材料的神奇和伟大。促进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基础教育分会报告,在王磊教授和罗滨校长的引领之下,让我们深信在进修学校的引领之下,能够实现自身的更高价值。

(执笔:冷冬辉  陈颖  照相:研修团队)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