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阶段研讨会会议简报
2016-01-28 12:11

【会议概要】

2016年1月24日下午至26日上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海淀区项目组研究进展阶段研讨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莫景祺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海淀区教委基础教育二科唐建东科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及各学科项目负责人、15所项目实验校的核心成员共10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会议主题为“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研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汝明副校长主持。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围绕“‘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研讨”这一主题总结了本学期各学科项目研究的经验和收获,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各学科深入研讨、修改了“深度学习”教学案例,并安排部署了下学期的研究工作。

1月24日下午,旨在项目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1月25日就“如何在案例中体现‘深度’——教学案例撰写与修改”这一主题分11个学科进行研讨,包括小学语文组、数学、英语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组,中学化学组,高中数学、历史组。

1月26日上午,结合25日的分组研讨成果,由小学语文、英语组,初中语文、英语、物理、生物组,高中数学、历史组分别进行交流汇报,专家点评,最后罗滨校长总结讲话。


图1 24日下午会议现场


第一单元 项目研究阶段总结

1月24日下午,会议由KY.COM刘汝明副校长主持,主要包括项目研究进展汇报和专家讲座两项内容。


图2 KY.COM刘汝明副校长主持会议

支瑶副校长带领研究团队成员黄延林老师、付丽老师和陈颖老师汇报了项目整体研究进展。

支瑶副校长从研究团队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两个方面盘点了本学期项目研究的收获。本学期,项目研究从初中学段扩展到了小学和高中学段,项目实验学校从三所中学实验校增加到了七所中学实验校、八所小学实验校。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科也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历史学科。随着团队的发展,项目研究也不断深入,确定单元主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学习目标的制定越来越科学,学习活动设计更系统、更开放、更有张力,持续性评价在“持续改进”。支瑶副校长指出团队成员的热情、投入是项目研究顺利推进的基础,专家的跟进指导、机制建设是项目研究顺利推进的保障,研究团队的内在思考、实践探索是项目研究顺利推进的关键。最后,支瑶副校长在反思项目研究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梳理已经实施的典型案例形成案例集和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开展跨学段、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


图3 KY.COM支瑶副校长汇报项目研究进展

黄延林老师从有效的运用专家的资源,开展持续跟进式的专家引领;以“深度学习”为载体,开展课题的研究,实现跨学段教学以及日常教研的融合;在区域教研中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探索团队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拆解深度学习开展的框架,便于实施环节达到可操作化四个方面介绍了海淀区推进深度学习项目研究的机制。


图4 KY.COM黄延林老师发言

付丽老师分享了小学数学团队关于如何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主题的思考与实践。她提到深度学习下的主题式教学关注的绝对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深浅,而是全面关注学生成长各方面的能力、素养、情感等,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以素养为主题,达到在知识之上看知识的目的。教学中体现的不仅是静态的知识内容系统,还是研究对象系统和问题系统,以及自主认识的系统。


图5 KY.COM付丽老师发言

陈颖老师就“如何在案例文本中体现学生学习的深度”进行了教学改进案例的交流分享。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同时也融合了项目式学习理论,以“易拉罐金属材料选择和使用”案例撰写为例,分别从主题确定、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路径的关键点和障碍点确定、单元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表现评价、教学反思策略等方面进行介绍,呈现了教学案例开发、改进的系统思考和完善的过程。


图6 KY.COM陈颖老师发言

在项目团队汇报结束后,王尚志教授和莫景祺处长分别做专家点评。王教授从项目内容的角度肯定了项目开展的成果,包括学校层面的影响和推进,同学科跨学段的研究以及跨学科的等方面的研究。他强调在顶层设计中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跨学科核心素养。


图7 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点评

莫景祺处长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海淀区作为示范区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各个学科组积极参与研制各个学科的深度学习教学指南框架,多组织交流,利用中国教研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网页,将海淀区经验进行分享,进一步加强学科组的交流。


图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莫景祺处长点评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不清楚该如何提炼教学策略“。针对这一问题,邀请深度学习项目组核心理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开展“如何提炼教学策略”专题讲座。郑葳教授从教学策略的内涵、特点、要素、类型出发对如何提炼教学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指导。报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把学科的特质、核心素养与一般教育教学的策略相结合,真正促进学生成为优秀的学习者,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


图9 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做专题报告


第二单元 分学科研讨教学案例

1月25日,项目组组织各学科组研讨“如何在案例中体现深度——教学案例撰写和修改”。项目组各位老师结合深度学习研究框架及已经实践教学案例,从成果固化的角度对教学案例撰写以及调整修改建言献策。


图10 小学语文组研讨


图11 小学数学组研讨


图12 小学英语组研讨


图13 初中数学组研讨


图14 初中生物组研讨


图15 高中历史组研讨


第三单元 分组研讨交流汇报

1月26日上午,会议由KY.COM刘汝明副校长主持,先后由小学语文、英语组,初中语文、英语、物理、生物组,高中数学组、历史组进行交流汇报,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健副教授进行了专家点评,最后罗滨校长总结讲话。


图16 小学语文组郝婧坤老师汇报


图17 小学英语组李静老师汇报


图18 初中语文组夏满老师汇报


图19 初中英语组孙铁玲老师汇报


图20 初中物理组马朝华老师汇报


图21 初中生物组李丽娟老师汇报


图22 高中数学组邵文武老师汇报


图23 高中历史组赵文龙老师汇报

北京师范大学王健副教授对项目组的汇报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次会议体出现项目研究思路方法有创新,学习研讨有深度,经验成果有积累。王教授以“鱼牛”故事为例,谈到深度学习的项目意义在于运用理论指导教师的个体经验,而每一名教师都要学会亲自去实践、去体验,由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王教授指出,在案例的设计中,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有机地整合各个要素,注重阶段评价的连贯性、形式与能力的系统性、证据论证的严密性。这次研讨会既是阶段总结,也是积极反思,希望老师梳理概念,保留精髓,建立可执行的机制,实现教学的质的飞跃。


图24 王健教授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首先从教研推进的意义层面,充分肯定了教研员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所起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之后围绕本次研讨会的核心理念,对深度学习、学科素养、案例等关键词的界定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深度学习是对学习价值的追求,是为学生更好的未来而建构性地学习,它是对时代发展的一种回应。学科素养是学生通过教育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直接指向人本身。案例,则是深度学习和学科素养的有效桥梁,它呈现出教师对学科素养的理解,老师要把目标和活动的关系说清楚,把情境任务的条件和活动相关联。


图25 王云峰教授点评

罗滨校长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她对于项目组踏实肯干的工作状态、精益求精的教研作风、创造性地研讨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达了对专家教授的感谢。

罗滨校长从概念的剖析、面临的挑战、研究的愿景三个方面对项目研究进行了阐述。在概念剖析方面,她指出“深度学习”是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理念;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学范式,是每一个环节的再超越;是以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专家的共同研讨为主体的教研范式。在面临的挑战方面,她认为教研员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要跨越学科的界限,二是要读懂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三是要解决从活动设计到具体实施之间的现实难点,四是要实现持续跟进的教学评价。在研究的愿景方面,她形象地用“盲人摸象”来比喻项目研究的各阶段特征。她幽默地说现如今的研究就如同有一定依据地“摸象”,今天的交流汇报是教研员们结合本学科实际来“说象”,下一阶段将“呈象”,而在最后还要有一个抽象的过程,以建构理论形成体系。

对于下一阶段的研究,罗滨校长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统一术语,注重体例的一致;二是要讲求研究的真实性、内容的实在性;三是要突出学科主题,主线要清晰。

最后,罗滨校长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不忘初衷,为了学生,改进教学;案例研发,按照方案,持续进行;机制创新,加强研讨,组内组间。


图27 罗滨校长做大会总结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