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总结反思聚智慧 整合协同谋发展
——教研部门召开学科组长总结研讨会
2015-03-19 13:49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2014年进修学校围绕“五个中心”职能定位,进行了内部机构改革,丰富了工作的内容,调整了工作模式,教研部门紧抓“转型”这个关键词,深刻理解教研转型的内涵,在教研指导思想、职能定位、研究重点、工作机制、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优化常规工作、开展专项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实践。总结过去一学期的工作,谋划新学期的发展,对学校“五个中心”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2015年3月9日,教研部门召开了学科组长总结研讨会,中、小学14位学科组长分别做了总结交流,校长顾问陈燕老师、姚守梅副校长、张英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刘汝明副校长主持。


图1 领导听取学科组长交流

首先,各学科组长进行了学期工作总结,交流了新学期工作的规划与策略。

夏满老师介绍了中学语文组的学期计划。提出要深入开展专项研究,以全面落实教学改进意见,突出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到的五个重点,优化教研、调研、考研。本学期将举行语文教学论坛,筹备经典阅读专题活动、作文指导专项研究的推进和全区的诗歌节。

邵文武老师总结了中学数学组上学期的常规工作,介绍了新学期教研的思路。数学组上学期承担了市里在我区的四次展示研讨活动(十一、人大附、育英、育新四校),展示了海淀学科教研的成果。通过实践,明确了学科常规教研活动规范化的基本框架:聚焦单元内容的核心问题、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知识线索、示范案例,让老师们既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理解,又以范例示范具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数学组还通过网络研修提高青年教师培养的效益,既为教师实时答疑解惑,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如利用教研网进行文章资源共享、问题讨论、教学博客、教学日志讨论、微信交流等。数学组计划今年重点关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修订的最新动态,改进教研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学校的个性需求进行指导,给青年教师和薄弱学校更多的展示机会,深入开展跨学段交流和教学资源积累。

中学英语组组长聂成军老师从“语言系统、美学系统、价值观系统”谈起,强调“领会落实”“守正创新”和“本质使命”。上学期,全组领会考试改革精神和学科指导意见,在英语教学研究中突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组织开展了学科核心能力研究和跨学段教研等一系列活动。本学期以初高三模拟试题命制为切入点,带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落实,尝试运用“UBD教学模式”中的“逆向设计”思路,逐步扩大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阅读实验教学,还要根据上学期末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成长活动。

马朝华老师分享了物理组取得的骄人成绩,认为这与全组教研员的教研、调研、考研工作接地气、重实效分不开。本学期,各年级常规工作侧重不同,从高三到初二分别突出“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教学改进策略的分片教研、学生学习规范的养成、优质高效物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等重点。新学期工作将组内工作与学校计划进行内容整合,探寻学科本质、学习规律、教学规律。

任宝华老师分年级将化学组教研计划进行了介绍,并强调各个年级的计划都不只着眼于本年级,也辐射到下一个年级,力求做到知识无缝衔接。化学组上学期凝心聚智、团队协作的“化学关键问题”成果即将出炉。化学学科能力与教学改进项目研究进入实践阶段,按照主题编纂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科学课课程,已经完成了初稿,对跨学段教研、跨学科教研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冯翠霞老师总结了政治组上学期的教研工作,聚焦学科本质,提升学科能力,更加注重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着力研究如何应对高考改革。还通过中外对比,关注国外德育课程的实施与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梳理了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知识的契合点。本学期计划继续做好学科能力与学科本质的研究与实践,推进跨学科教研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

张威老师总结了历史组应对考试改革中传承与创新的作法,备考的总体规划近三年保持一致,根据改革方向,上学期进行“共时性”等专题研究,积极发挥团队作用,优化备考与命题。学科能力的研究及教学改进实践取得初步成果。借助专家的引领,探究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学科德育微课的研究取得阶段成果。新学期在资源建设方面,准备录制特级教师系列教材教法讲座,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的学术专长展示和学术论坛,实现优势互补,梳理教学核心问题并丰富学科资源。还将承担市级教研活动——在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展示。

李慧敏老师根据地理组的实际,梳理了工作的基本框架。强调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研究是进行学业评价和学科教学改进的基础性研究,按照整体研究进度,全教研组都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已经建立起地理学科的指标体系,并开发出配套测试工具。围绕跨学段跨学科融合教研模式的构建,以教学改进为目的,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统筹教研活动,关注学科能力的提升,力争新学期有所突破。


图2 中学地理组工作构架图

中学综合学科的鄢荣农老师提到综合学科面临着种种困惑:门类多,可参考经验较少,教师人员相对不稳定等。教研员们面对这些问题,积极应对,立足学科本质、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和业务水平,研究学科内容体系,探索有效的教研模式、途径、方法,努力创新、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提出新学期要加强教研组内部学习,领会学校和教研部门工作的总体部署,把本学科组教研工作汇入到整体工作之中;增强资源建设的意识,做好学科资源的收集、整理、固化;进一步探讨网络教研、分层教研的形式与内容,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赵方军老师总结了艺术教研室上学期的工作,结合艺术学科的现状,教研室制定了未来三年海淀区艺术教育发展规划,选拔引进优秀教师成为学科教研员。新学期将每一学科计划到月,在完成常规教研工作的同时,进行全区艺术教师专业教学现状和需求调研(问卷);制定海淀区艺术学科学业标准;推进跨学段教研的研究及实施工作;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以教育部重点课题为平台开展各项教科研活动;规划海淀区艺术学科资源建设工作(包括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以及开展2015年艺术学科展示交流活动,以推进艺术学科的发展。

张立老师回顾了小学语文组一学期的工作。新学期确立了“整合与融合”的工作思路,提出聚焦学科本质,各年级合力攻关;重视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教师需求,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思考解决几个问题:针对学区的差异,如何帮助北部新区教师发展;面对学校的不同需求,怎样开展个性辅导;分层教研怎样实施才能提高效益。计划围绕“创新提质”“主题研究”“语文的使命”“教研方式”等方面改进教研工作和学科组建设。


图3 小学语文组整合与融合示例

李静老师回顾了小学英语组教研员们上学期的课堂调研,明确了学科发展现状,从教师、学生、课堂、教材四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新学期,落实《学科改进意见》,以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作为主线和工作目标。全组教研员精诚合作细化各年级学业标准,着力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进阶,实现教学内容“无缝衔接”,为教学导向;关注学科能力,构建生态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透过评价寻找学科教研转型的方向。


图4 小学英语组队学科现状的分析

小学综合组滕宝忠老师对上一学期的工作进行回顾,分享了全组的教研成果,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喜局面。下一阶段全组的工作核心是抓住学科本质,培养教师队伍,服务学校教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完成学业标准修订编写,做好一师一优课培训、评选、推荐,启动表现性评价研究等专项工作。

生物组长柳忠烈老师因为有研究课,未口头交流,也制作了PPT与各位组长分享了工作的总结与规划。

听完各组长的汇报后,刘汝明副校长转达了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进修学校罗滨校长对各位组长的感谢和期待。会前罗校长对学科组长们的工作表示感谢,感谢组长们在过去一学期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为学校发展做出的种种贡献,并希望各位组长在新学期中,进一步理解学校“五个中心”的职能定位,既加强学科组内的队伍建设,还要注重总结,建立健全学科组工作的相关机制与标准,对本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等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索与研究。刘汝明副校长结合大家的交流,谈了几点感受:一是基于上一学期工作的总结,大家对于新学期工作的整合、融合、衔接均有所思考。只有整合好了,系统思考设计,在学校工作内容丰富后,就不会感觉“活做不完”,这样工作量的“减法”才能做得好。如,中高考改革研究与学科课程改革推进、学科关键问题研究、学科本质研究、学科能力研究和教学改进意见的落实,其实在相通相融的。二是各组都进行了较好的工作分工与协调。组长们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除了组内分工协作之外,与课程、评价、资源等部门也要及时沟通,以利于成果的显示、固化、推广与辐射。教研转型首先要增强课程意识,因此要增强学科教研工作的系统性、关联性,学科教研要与学校的重要项目契合,组内在突出学科研究成果显现的同时,还要加强教研机制、教研方式、核心问题等方面的研讨,研究我们自己的工作,形成成果积极进行推介、展示。三是今天学科组长总结研讨中有很多共同话题,今后可否把组长的总结交流变成专项论坛,围绕具体的问题、共同的困惑展开讨论。最后,本学期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很多:“晒课”要盘活资源、理顺机制、思考标准、选好用好人、打造精品课;练习册修订、课程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落实等相关工作,全组要协同努力,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请各组进一步加深对建设“五个中心”的理解,理解岗位职能定位、明确教研员自身专业发展需求,在各位组长的带领下边工作、边思考,从思路上实现融合、整合,促进教研工作的转型,积极、高效地完成本学期的各项工作。谢谢各位组长。(徐洁)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