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召开
王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应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重视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申继亮分析解读了教育部制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标准统领、过程自主、强化实践、结果驱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田慧生作了“走向‘深度学习’”的报告,通过项目实施指导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以“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为题,介绍了学校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做法。锦江区教育局局长吴海乐以“多元课程,多元发展”为题,与参会者分享了锦江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华东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汝明、教研室主任助理牛玉玺等,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作专题报告
罗滨总结了海淀区十年课改成效,分析了海淀区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学校课程方案有待优化、学段割裂阻碍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功能缺失、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校教育管理出现断层。为此,海淀进行顶层设计,绘制“海淀教育”新地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区域课程改革。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站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度,丰富研训部门职能定位,将学校职能定位为“课程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质量评价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调整研训部门内设机构,建立“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的立体化研训工作模式;突出学科内深度教研、学科间相互融合、学段间加强衔接、部门加强统筹;建设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以基地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由基地校学科教师、区内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共同参与,基于学科教学、评价等关键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承担对区内同学科教师的培训、指导任务。
罗滨介绍了海淀区近几年承担的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基于学习者分析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基于学生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海淀区学生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海淀区基于学科能力表现的教学改进研究、“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践研究、基于学业标准的学科能力表现测评研究、“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研究等,介绍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说明项目间的相互关联,强调在研究与实践中,提高了课程领导力,开展了专业化教师培训,提升学校管理干部专业能力,提高研训者专业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
罗滨还介绍了课程教学改革中协同创新的思路。研训部门内部协同,实现学段教学统筹;教育系统内部协同,突破评价“瓶颈”;市区教研部门协同,诊断教学问题;区域与高校协同,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协同,共研共建共享教师教育资源。
海淀区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与思考,特别是项目引领和协同创新,破解难题提高质量的实践探索,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