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面向未来的区域研训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展2014年暑期全员培训
2014-10-09 10:31

为进一步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升教研和培训工作品质,优化综合育人水平,助力海淀教育发展,2014年7月12日至15日,学校组织开展了2014年暑期全员培训。我校150余位教职工、对口学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42位教师代表,共计190余人参加。此次全员培训以“面向未来的区域研训”为主题,包括主旨报告、专家报告与互动、专题论坛和研讨等四大板块。

主旨报告

7月12日上午,罗滨校长向大会做题为《面向未来的区域研训》的主旨报告。罗校长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与背景,遵循“摸清现状、确定方向、明确目标、调整职能、保障配套、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带领全体与会人员一同从课程、学科教学、评价、管理、教师队伍及教师培训建设等方面,深刻阐释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详细分析其内在原因和具体表现,并从国家、北京市和海淀区层面详细解读了当前教育改革趋势,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3年,成果丰硕,着力体现“育人为本”,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属正常,需优化。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将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北京市层面讲,教育正面临布局调整,绘制教育新地图;而海淀区学校课程形态、教学组织变化很大。罗校长指出,我们要从教研内容、学科德育研究、教研形式、分层分类培训等地四方面着手,科学调整内设机构,建成围绕“五个中心”职能定位的“立体化工作模式”,重点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引领教育发展。罗校长希望,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全校教职工应秉承进修人“不观望、不徘徊、前瞻思考、科学研究、团队行动”的特点,强化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发展意识,勤于思考,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教师研训体系。

专家报告与互动

7月12日下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互动。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报告中,刘主任带领全体与会人员全面解读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深入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她指出课程改革成绩可喜,但前面困难不少,挑战很大,未来要求高,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多专家性指导。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推动教学的深度改革。刘主任前瞻性地明确了新形势下的教研转型,为教研员提供顶层规划及实现的路径和策略,希望进修学校发挥好联系、指导和服务区域教研的职能作用。

石中英教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做了题为《中小学价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石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智慧,从价值的定义出发,生动阐释了价值教育的内涵及实现价值教育的目标清单。他指出,在国际基础教育变革、国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价值教育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并进一步明确了价值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指出了包括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家校合作、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价值教育的主要途径。石教授的报告为在场者进行了一场关于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唤起教育工作者在功利社会中的内心坚守,反思如何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从人的成长层面再次审视教育问题。

7月13日上午,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做题为《以专业引领为教育转型保驾护航》的报告。尹主任对上海PISA测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尹主任指出,PISA让上海基础教育在世界教育的坐标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要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阶段长期性、艰巨性和效果缓见性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研究上海基础教育的历史方位,明确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战略和主要策略,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在内涵发展深水区中攻坚克难,更上一层楼。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五大转型任务迫在眉睫,课程教学、教师队伍、评价改革等方面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仅仅依赖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内涵建设、教育的人本价值,让教育过程更加丰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多样化需求充分满足。上海基础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策略着眼于四个方面:着力建设满足师生需求的课程、促进学校主动变革、着力完善和健全评价机制,保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尹主任还谈到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六项重大举措。最后,尹主任谈到教研员在教育转型中的责任与使命,指出教研员要有教育理想、有激情,要有理想支配下的行动,更要讲究行动策略的有效性;教研员要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要视野宽广,操作实在;要奋发有为,有主动进取的精神。尹主任的报告客观、专业、淡定,自信、创新、坚持,兼具教育专业人士的高度、深度与教育管理者的专业性,为全体与会人员带来上海教育的先进理念与精细研究展示。

7月13日下午,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倪闽景为大家带来题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十个新概念》的教育技术变革的精彩报告。倪闽景老师详细解释了课程真空、教学流程再造、教师进口、知识管理、沉默的证据、逆教育衰减、数据伴生、低结构、学习者盈利以及预备创新等十个出现在教育领域的新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示,现场即时的技术传授与应用,为老师们描绘了未来教育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美好场景,更带给与会教师很多的思考。倪老师的报告为未来教学实施瞄准了方向,找准了重心,提供了思路,明晰了未来课堂的内容。在互动提问环节,我校教师就教育变革中教学方式的传承与发展、新技术应用的疑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倪老师耐心细致地给予回答,并共同探讨,碰撞出精彩的思维火花。

7月14日上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应邀做题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与教师研训工作改革》的报告。褚教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教育发展方式的内涵、转变原因、转变的内在机理及具体要求,指出教育发展方式是处于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与实际课程之间的中间环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育发展的“更好的结果”,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是使我国教育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时间投入、强化考试技能,转向主要依靠教育结构优化、培养方式改善、队伍素质提高、教育研究支持、管理方式创新的轨道上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健康发展。褚教授的报告清晰明了,直面问题,对我校在定位五个职能中心的大背景下,推进教研方式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专题论坛

7月14日上午,刘汝明副校长围绕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做了题为《五个中心职能需要教研员具备怎样的素养》的报告。刘校长深入解读了五个职能定位的内涵,发掘五个中心职能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将其修订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及二十条指标要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世界一流教师教育”愿景与教师自身发展,科学梳理教研员专业内涵,归纳出教研员专业的专业性与独特性,进一步明晰教研员专业内涵,形成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学习的思路,强调推进制度与机制完善,在项目与课题研究中深化课改、立德树人。

支瑶、张红、牛玉玺、陈颖老师共同做了题为《整体思考 抓住核心 突破难点—以项目为载体的区域教研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们分别从“基于学科能力的学业标准改进”、“基于学科能力的学习者分析”、“系统思考学科能力,整体提升教研水平—基于学科能力发展的高三化学教研与实践”等角度阐释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区域教研的背景、实施与困惑,展示了以学科能力项目为核心的探索与改进,明确了研究与实践相长相生,教研与专业共退共进的关系,给我们以方法论的思考。

7月14日下午,申军红副校长和名师工作站吴琼主任分别做了题为《潜下心,做专业的培训》、《整合优质资源,成就海淀名师》的主题发言。申校长指出,要科学准确定位教师培训工作,系统深入研究教师特征,积极落实教师培训实践,优化培训专业技能,完善资源建设和方法论抽提,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培训者素质标准并探索素质标准达成路径,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培训者队伍,潜下心,做专业的培训。吴琼主任代表名师工作站,概括介绍了成就名师的生长历程,生动翔实地展示了名师工作站丰富多样的工作内容及取得的累累硕果,指出要让教学研究的过程闪烁智慧,课堂教学的过程充满活力,教育教学的工作感受幸福,充分体现了我校名师工作站在引领教师成长,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高度引领和积极助力作用。

专题研讨

7月15日上午,专题研讨小组分别做专题研讨汇报。全校教职员工根据部门和学科定位共分为九个讨论小组。夏满老师代表语文组做题为《语文学科跨学段教研的价值意义与实施》的汇报,认为跨学段教研是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突出语文深度分析、体现全人教育思想、提升教研专业水平的内在要求与实现条件,提出全方位的实施策略并做出具体计划安排;邵文武老师代表数学组从两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出发,分别从教师层面和学生角度阐释了跨学段教研的意义,建议跨学段教研的实施应该从点到线及面,即从教研员自身建设开始,积极鼓励各个学段骨干教师参与,最终推广成果,影响普通教师,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自我,造福他人;聂成军老师做代表英语学科发言。聂老师展示了小组讨论从问题提出、研讨设计到总结研讨成果的全过程,明晰了英语学科跨学段教研的概念内涵,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个人层面分别阐释了跨学段教研的意义与价值,提出英语学科跨学段教研的目标、实施方式及工作重点;范佳午老师代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组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汇报了小组成员对跨学段及跨学科教研的思考和认识。他分别展示了跨学段教研和跨学科的优越性、目标及实施思路,并着重强调了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典型问题。指出跨学段跨学科教研旨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进阶发展,实现“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发展体系;赵方军老师代表艺术教研室做汇报发言。该组认为开展跨学段教研是艺术学科组老师们共同认可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教研创新,将会使教研形式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同时还会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渗透和融合,有效提升艺术学科的宽度和广度,推进艺术教育在海淀的进一步发展;张桂凤老师代表心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通用技术、学前研修室等学科部门做汇报发言。张老师基于小组学科的共性,以通用技术学科为案例,展示了该组对于跨学段教研的价值和意义、实施目标、实施设想以及目前跨学段教研的顾虑,最后总结到,理论上跨学段教研是件好事,更需要在实施中真正的把它变成好事;赵文龙老师代表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与思品等学科做汇报。该组汇报立足“培育人文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旨,全面展示了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对于全面育人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可行目标,并提出实施设想,提倡转换视角,站在成长中的孩子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去审视教育;甄玉茹主任代表行政部门做题为《健康生活 快乐工作 追求优质服务》的专题汇报。甄主任指出,行政人员要秉承进修精神,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主旨,加强团队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做好先行者,为学校的不断发展保驾护航。甄主任强调,作为行政工作人员,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要时刻快乐工作;最后,皮国萃老师代表校长办公室做题为《面向未来奋发有为 与学校发展同行》的研讨汇报,汇报梳理了校办历史沿革与工作领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校办职能定位与工作特点,细化了校办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坚持传承进修精神,继承光荣传统,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为教职工服务,为学校服务。

大会上,罗滨校长宣布了下学期干部聘任名单,并做《凝心聚力共发展》的主题发言。罗校长谈到,此次培训中,专家报告高屋建瓴,深刻全面,我校教研员会前认真准备,培训状态投入,高水平的总结汇报令人振奋。此次培训为新形势下教师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促进我们回归“教师教育”的本源思考,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不是目标,是愿景,是态度,更是方向,是途径。希望我校教职员工在暑期中要结合工作,深度思考,行动跟进,将培训交流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罗校长进一步强调,每位职工要时刻心怀危机意识,防止自满屏蔽,防止新瓶装老酒、突破底线等行为,每个进修人都要记住要求,接受帮助,围绕五个中心职能,多个维度发展自己,坚持个人与学校同步发展。

王世东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培训高端大气有文化,凝心聚力谋发展。王书记简要回顾了此次培训的过程和内容,并高度肯定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学习状态和培训成效,深入解释了此次培训中“定位、创新、坚持”等高频词汇的专业内涵,希望全校教职员工在后续工作中坚持提升学习力,深入思考、感悟内化、行动实践,在区域教育改革和学校建设发展的广阔天地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区域研训。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安排合理、结构紧凑,既有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学术引领,也有教师对于日常工作所的反思和提炼,形成并输出的阶段性成果。培训还通过介绍新入职教职员工、为退休老教师鲜花、开展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开阔了视野,增进了感情,传承了文化,提升了素养,增强了凝聚力。培训深度契合当前国际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全面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机构调整,职能定位改革的契机,为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对口校教师深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教研培训工作,促进海淀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融合的机会,为同心同德服务海淀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将以秉持责任与担当、团队与研究、拼搏与奉献的进修精神,以海纳百川、协同创新的胸怀,积极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引领品质,奋发有为,为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和面向未来的教师研训做出更加积极有力的贡献!(王果)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