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教育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教研部门应如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研部门要研究的新问题。多年来,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研员的思想素质不高;教育观念相对陈旧;学科知识面窄;科研能力不高等。为了适应当前课题改革的新形势,教研员的素质提高便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研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认为:一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即有敬业精神、为人正派、办事公正公平、不谋私利,愿意 “为他人做嫁衣裳”;二是教研员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只有学习研究,才有资本指导他人,才有底气服务他人。三是教研员要有教师的实践经验。教研员要了解实情,并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体可行且有实效的教学建议。四是教研员要有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用心设计、组织好每一次教师研修活动,使研修活动有实效。
在此,我想重点谈谈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新上任的教研员,如何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综合素质,争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研员的几点看法。
首先,加强党性修养,就要不断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研员首先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性意识和政治觉悟,要有为基层学校(幼儿园)全心全意服务的从业道德。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当今纷扰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人容事,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能够学人之长。再次,要学会合作,教研员要正确认识个体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在活动中要善于营造宽容、理解的氛围;要善于激励自己所指导的 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凝集周围人员的智慧,做到共同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定位,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因此每位教研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承担着学科的德育任务,在引领老师教研时能帮助教师善于发现学科知识的道德价值,把德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真正落实。
其次,加强党性修养,就需持之以恒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素质。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顾名思义就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在当前教育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性的变更,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介入,使学生的知识量剧增;另外,各个学校在课改中不断探索,随之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甚至与国际接轨,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校园特色和校本课程。
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研员要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必须逐步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一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样指导教师实施新课改才能够科学、得体和适当。二要了解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研员,多年来教研员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教研员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也就是说,在横向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应具备精深的知识,具有这种广博与精 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只有保证自己“库存”的充足。才能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实验的论证,完善对新课程的理解、证明和修正;才能摆脱昔日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水平重复。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教学行为对新课程的实施。
再次,加强党性修养,就要敢于探索,勤于实践,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教研员工作的根在基层,在学校,在教师,在学生。他们的所有活动及成果要回归学校、教师、学生,因此,因而无论从出发点,还是从归宿来说,教研员都必须勤于参与学校和老师们的基层实践工作,并在实践中敢于探索和创新,并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自觉掌握教学规律,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我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曾指出:“教研员要多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参与教育改革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研员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 方法”。
教研员除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因为,教研员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一个学校的点上或全区县的面上教研起着组织、推进的作用。因此教研员要能独当一面,出面组织各类研究和研修活动,举行不同层次、不同时空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以点带面加以推广,进而推进面上的教研活动,需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教研员身上还肩负着一部分行政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或教师)之间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有需上传下达,对基层学校要传达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向上级反应基层的需求和建议,因此这就需要教研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必须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
当然,当然教研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还很多,如:口语表达、计划能力等。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研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作为教研部门,一定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研员队伍;另一方面,对于教研员自身来说,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争做一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教研员。
(学校培训党支部 吴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