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升教研和培训工作的指导、服务和引领品质,助力海淀区基础教育发展,2013年7月3日至5日,学校组织开展2013年暑期全员培训,全校150余位教职工参加。此次全员培训以“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为主题,包括主旨报告、专题论坛、专题研讨和嘉宾访谈等四大板块。暑期培训由王世东书记和申军红副校长主持。
主旨报告:高端引领导航向 自然人文展视野
7月3日上午,罗滨校长向大会做题为《对教师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思考》的主旨报告。罗校长结合当前教育变革的背景和形势,带领全校教职工一同回顾并详细解读了学校的职能定位、组织特征、教研员素质、核心精神和未来愿景,并站在科技飞速发展、国家社会需要和区域教育发展的高度,诠释了教师教育的内涵、内容和形式,指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要高度关注学科本质、学科核心能力及学科思想方法,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功能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认识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罗校长希望全体教师继承发扬进修学校的核心精神和优秀品质,在工作实践中站高望远,深度思考,应需创新,引领发展,不断丰富教师教育内容、优化教师教育形式,开展优质高效的教研培训工作,引领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而努力!
何大澄教授在报告《生物学: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发展》中,系统地介绍了生物学科的内涵、概况、发展史、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前沿等,阐明了“思想方法是学科之本”,“教师应该建立和保持该学科的方向感和价值鉴别能力”,“对于具体结论,教师要讲授结论获得的基础、途径、意义、可靠性和局限性等”,以及“学科教学所需要的不是知识片断的大量堆积,要避免把知识碎片化、表面化和答案标准化”等一系列学科和学科教学的思想观点,对于开展科学研究、学科教学和教研以及教师培训等具有极大的启发借鉴价值。
侯且岸教授在《从中西文化比较审视“思想训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报告中援引丰富的案例和观点,提出在认识和研究问题时要摆脱“经典理论”、“规范认识”、“规范信念”及“思维定势”等的束缚,构建悖论思维;转变认识角度和取向,全面理性地发现和探求真理;厘清概念和术语是做学问的逻辑起点;以及进行必要的“思想训练”,重视证据和推理以保持独立思想和科学判断等重要命题,为在场者今后开展工作、思考问题、钻研学术和个人成长提供了方向上的引领和方法上的指导。
专题论坛:聚焦核心工作 彰显专业品质
7月4日上午,教研专题论坛。张鹤主任和牛玉玺、闫赤兵、苏明义、赵文龙老师分别围绕专题性教研工作,阐述了对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和历史学科本质、学科教育价值、学科教学和教研,以及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理解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和思考。柳忠烈老师代表“高效能教师培育”研究团队介绍了高效能教师的特质和内涵、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设想,以及高效能教师与教研员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教研员明确自身职能和责任,同时提升核心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刘汝明老师代表“海淀区教研员基本素养框架”研制团队在会上展示了课题的研讨过程、文献基础和基本认识,对讨论稿的框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提出了有待完善和继续探索的问题,为我校教师深入研讨并制订“教研员和培训者基本素养框架”奠定了基础。
教研专题论坛的点评专家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石鸥教授和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张红副教授。石鸥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了“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这一培训主题以及各位教研员的发言,并带领大家从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学科和学科课程。石教授分别对学科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的特点及优劣进行了深入而生动地分析,强调了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之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并指出当前学科教师要努力做到立足学科,而又超越知识,全面把握学科课程的三维目标并转化为教学行为,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张红副教授从教研员作为站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间人”这一角色出发,提出教研员要注重研究哲学意义上的知识和教育学意义上的知识,即一方面从哲学的知识论的视角探求学科本质、学科发展史和学科价值,另一方面从教育学的视角,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视角,研究和实践“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这两个困惑一线教师而又极其重要的问题。张教授指出,“学科思维方法”作为联结“学科本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中间概念,是认知意义上的理解的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更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月4日下午,培训专题论坛。培训中心师训部王玉萍主任在《基于学科本质 开展骨干培训 共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报告中介绍了师训部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促进教师技能提升与角色转变”为目标,科学进行骨干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定位,整合高端优质培训资源,借鉴国际前沿的培训项目、课程和方式设计实施培训,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评价,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对学科本质、创新实践能力和学生教师发展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骨干教师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闫冲老师和我校师训部王秀英老师分别结合“微型探究活动体验”和“探究等级量表应用”两个案例对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成效进行了展示,并指出教师要科学设计较高等级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图3 全体教职工认真听会
海淀区名师工作站韩巍巍老师以“海淀区梯队建设研修班教学交流研讨季活动”为例,介绍了名师工作站促进高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即立足于海淀区教师队伍现状,并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对高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需求调研,以“关注学生发展空间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主旨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活动旨在从设计理念、教学实施、交流研讨、课堂教学评价以及活动效果评估等环节上全方位地提升骨干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团队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体成长,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了“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任务,实现分层培训”、“认真研究学科特征和学科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发展规律、成才规律和个体差异,在实践中研究并逐渐积累学科教学知识(PCK),使教学实现减负提质”以及“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改造教学观念和行为”等核心观点。钟教授特别强调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良好的个性与人格以及自由的状态与民主宽松的环境之于学生创新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今后立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师训工作指引了努力的方向。
7月5日上午,王思南老师代表行政部门,以教务处核心工作为例,在专题论坛上作题为《践行服务宗旨 提供优质服务》的发言,指出行政部门的工作本质在于“服务”,教务处始终践行“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和为教师服务”的工作宗旨,明确部门职能定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年来,教务处在高质量完成各项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研发制订“海淀区中学教务工作手册”、组织召开区教务工作会和协助教研部门开展无纸化阅卷等发展性专项工作,提升了部门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并在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满足并引领海淀区一线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
薛钟俊和李峰两位老师分别在援疆工作汇报中介绍了新疆和田地区的概况和基础教育情况,并重点汇报了他们在支教中开展的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教师培训和教育管理等工作。面对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他们牢记进修人“责任与担当”的优良传统,践行“真情打动人心,实干赢得认同”的援疆工作理念,在思考、探索和实践中把握师生特点和真实需求,通过丰富培训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引领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增强内在动机、改变学习状态、提高专业基本功,进而提升和田地区教育水平。两位老师对领导、部门和同事们一年来的关怀和帮助表示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的工作品质也使全校教职员工备受感动和鼓舞。
专题研讨:集思广益 汇聚共识
7月4日下午,学校教研、培训和行政部门分别围绕“教研员素质标准”、“培训者素质标准”和“行政人员工作标准与核心能力”等专题组织开展研讨活动。专题研讨中,教研部门结合学校专题研究团队草拟的“海淀区教研员基本素养框架”展开解读、讨论和修订;培训部门在分析讨论“海淀区教研员基本素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培训工作的任务和特点,研究并制订“海淀区培训者基本素养框架”;行政部门结合本职工作和岗位职责探讨了不同类型员工的特点、作用,以及各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的核心能力,并初步研究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行政人员工作标准”。
张英主任、姚守梅副主任和荆宝生副主任分别代表教研部门作专题研讨汇报,对学校研究团队的前期工作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表示感谢和肯定,指出“教研员素质标准”项目研究对于促进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提升教研员专业引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中我校教研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和需要的特殊能力,梳理了“素养框架”中三大维度、指标要素和基本内容之间的层次性和逻辑关系,并进一步厘清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力求使“海淀区教研员基本素养框架”能够体现海淀区基础教育特色和教研员的特殊职能,加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导海淀区教研员发展和教研工作水平提升。
马虹主任代表培训部门作专题研讨汇报,指出师训部和学前研修室在明确培训者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海淀区教研员基本素养框架”,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初步确立了“海淀区培训者基本素养框架”,并探求了提高培训者专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我修炼,迎接挑战,在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工作水平的同时,促进培训者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
王世东书记代表行政部门作题为《培养核心能力 做好优质服务》的专题研讨汇报。王书记指出,行政人员要借助专业支撑、情感投入和践行理念,履行行政工作“管理”、“协调”和“服务”等三大职能,实现为学校、为教学、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王书记总结了“平凡员工”、“优秀员工”和“卓越员工”的特征及作用,行政人员核心能力及其培养,以及找准自我定位和“最佳贡献区”,发挥自身优势,同时注重团结合作,发挥团队力量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嘉宾访谈:共话“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
本次暑期培训创造性地引入了嘉宾访谈环节,邀请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嘉宾分别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研究员、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李晓辉副校长、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组组长宓奇老师,以及我校的两位教研员李大永老师和张立老师。在成所长的主持和引领下,五位嘉宾围绕本次暑期培训的主题“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分别基于专家学者、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不同身份、背景和立场,围绕探讨“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和价值,“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厘清和界定,二者的连结点,以及未来开展研究和实践所面临的挑战等四个关键问题,深度剖析,层层破解,提出了大量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观点和见解,如:“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这一话题具有“新”和“实”的特点,即为开展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开辟了新领域、打开了新窗口、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合适的、可操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要从社会系统的宏观视野、学科性质及任务的中观层面,以及学科展开的方式方法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微观角度来整体理解“学科本质”;“创新实践能力”则是实践能力的高级阶段,同时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准备和前阶段。在网状结构中找到 “学科本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连结点,包括学科内部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学科发展规律以及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未来要从文化、价值、目标层面,体制机制层面,模式层面和策略层面解决在研究和实践“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这一课题时面临的挑战等。
图6 围绕“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嘉宾访谈
五位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访谈主题提出了深刻精辟的见解,成所长博学强识、幽默睿智,对嘉宾观点浓缩提炼,深化提升,拓展了我校教师对问题把握的多元思维和视角,也引发了大家积极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互动环节中,我校教研员夏满、邵文武和赵钰莲老师就“开展研究的最佳着力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及评价标准的核心要素”、“守正和创新”、“创新实践能力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与嘉宾互动,努力寻求未来认识、研究和实践的目标及路径。正如成尚荣所长所言,“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海淀之问”将成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也是海淀教育、北京教育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起点,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具有前瞻性的作用和引领发展的责任。
王世东书记在培训总结中指出,开展暑期全员培训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学校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通过引进特级教师、高学历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有效改善了学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升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基于学校建设和个人发展的双重需要,通过开展全员培训、专题培训和专项培训等,加强对干部教师的能力建设,成效显著。王书记系统回顾了此次暑期培训的内容,并高度肯定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学习状态和培训成效,希望老师们在后续工作中积极思考、感悟内化、行动实践,在区域教育改革和学校建设发展的广阔天地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有所成效。
此次暑期培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安排合理、结构紧凑,既有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学术引领,也有教师基于对日常工作的反思和提炼,形成并输出的阶段性成果。培训还通过介绍新入职教职员工、开展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融合的契机,为日后同心同德服务海淀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行动,广纳贤良,集智聚力,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引领品质,为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和推进海淀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更加积极有力的贡献! (皮国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