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赋能未来教育:教育强国战略下海淀“大教研”的使命担当(三)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第十四届暑期全员研修
2024-07-16 12:52


2024年7月13-15日,KY.COM召开第十四届暑期全员研修。本次研修活动聚焦“赋能未来教育:教育强国战略下海淀‘大教研’的使命担当”这一主题,共有5个内容单元,包括主旨报告、专题报告、专题发言、专家点评、工作坊研修、团建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和专题,围绕教育强国战略赋予海淀“大教研”的使命和担当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第四单元 赋能专业成长的“5+M+N”教研课程优化

7月14日下午,研修进入第四单元,聚焦“赋能专业成长的‘5+M+N’教研课程优化”主题,包括引导性发言、工作坊研修、交流分享、学术委员会成员点评,研修主题聚焦、内容深入,老师们深度思考、相互启发。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中教研主任崔琰主持本单元活动。 


崔琰主任主持

引导性发言

KY.COM中学物理教研员、课程指导中心主任李俊鹏以“赋能专业成长的‘5+M+N’教研课程优化”为题作引导性发言。

一、“5+M+N”教研课程的提出

在教研由示范型向研究型教研进行转型的背景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出由教研活动转向“5+M+N”教研课程。 

二、“5+M+N”教研课程的演进

1.优化教师研修课程规划表,从问题解决视角,转变为立足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升课程育人能力的研修课程结构化、体系化设计和供给。 2.持续推进各类课程的体系化建设,联通不同类别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完善课程要素。 

三、“5+M+N”教研课程再优化

将“5”课程做精:进行课程内容的内涵提质,扎实推进课程规划、实施、评价和资源建设,转化教研成果。将“M”课程做深:思考“M”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及与“5”课程之间的关系等。 将“N”课程做活:思考“N”课程的指向性、前瞻性等,打通教研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李俊鹏主任作引导性发言

工作坊研修2

围绕新时期“5+M+N”学科教研课程的迭代优化,多个学科和部门的老师结合学科特点和部门工作进行了分组研讨,尤其是“M”课程的教研创新。老师们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分析以及小组研讨等方式,深入探讨了“M”课程的优化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贴合教学实际,富有创见的想法和建议,并就指向教师基本功均衡发展、“M”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关键、“M”课程如何满足教师个性需求和时代要求等内容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分享。 



工作坊研讨现场

交流分享

杨华老师代表讨论1组以《待有蜻蜓立上头——语文学科“5+M+N”课程迭代构想》为题进行交流。杨老师首先通过案例介绍了语文学科“5”“M”“N”教研课程的目标定位、关键问题与实施方式,重点呈现了“M”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思路,特别阐释了“M”课程具有专深、小精,分层分类选择,共享共研最大化,源于实践、因需供给,加强互动参与的特色。杨老师并就标准导向下的教研课程创新提出前瞻性设想:促进年级与学段衔接、进一步发挥线上线下联合教研的优势和增强动态、多元评价等。 


讨论1组杨华老师分享

陈艳老师代表讨论4组以《满足教师个性需求与时代需求的“M”课程》为题进行交流。陈老师梳理现有“M”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明确“M”课程与“5”课程的贯通关系,提出运用深度学习工作坊、项目学习工作坊和评价工作坊,改进与创新“M”课程的方法,并明确了3点推进策略:一是立足“M”课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精细化设计教师学习活动,从而提高“M”课程的实效性;二是立足“M”课程的关联性和进阶性,推进课程内部更新迭代,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日常学习评价;三是立足“M”课程的发展性,有效发挥AI助力教研的作用。


讨论4组陈艳老师分享

李静老师代表讨论5组发言。在“M”课程的理念优化上,需要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注重知行合一;在课程规划上,尝试根据课程内容结构或面向群体,从不同路径设计课程;具体实施中,需要在学科学习研究、学科素养水平进阶研究、教师学科课程能力结构研究等方面着力突破。以学科本体性为基础,凸显选择性、整体性、探索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持续性。未来,还需要在技术支持上持续探索,以数智技术赋能“M”课程设计与实施。 


讨论5组李静老师分享

谢娟老师代表讨论6组发言,呈现了指向教师基本功均衡发展的“M”课程设计与实施案例。该课程以引领专业化发展,满足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核心目的,紧密结合真实教学场景,强化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协作性。在资源建设上,注重社会资源的引进和研修成果的生成与多样态转化;在效果评估上,关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学员与课程开展双向评价。未来希望依托AI技术实现从传统教研到混合教研再到智慧教研的跃升。 


讨论6组谢娟老师分享

学术委员会成员点评

王思锦老师回顾了自己经历的教研活动到研修课程的转化过程,解读了 “课程”的丰富涵义,指出“5+M+N”课程实际上是育人的蓝图。

王老师表示从4位老师的发言中获得了宝贵启示:杨华老师对“5+M+N”课程从目标定位、关键问题和学习方式上都做了很清晰的界定,其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方式很具有启发性;陈燕老师的发言,对于“5”课程和“M”课程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晰;李静老师谈到要充分拓宽教研平台应用场景,打通年级,共建共享资源,值得借鉴;谢娟老师所关注的教师基本功均衡发展问题,确实需要大家引起注意。

同时,王老师希望大家共同学习借鉴4位老师的典型经验:教研课程的设计要基于教师需求,开展深入调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探索精细化设计课程的路径和策略,实现课程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支持作用,探索多样化教研模式,为教研注入新动力。


王思锦老师点评

周曼云老师指出对于“5+M+N”课程的构建要立足区情,实事求是,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要系统思考三个问题:问题1:教师的研修课表与学生的学习课表不同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课表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但是教师的研修课表的制定和实施如何有保障?问题2:在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教师到区里进修只是其众多研修方式中的一种,如何能够让他们积极参与且有所获得? 问题3:对于语、数、英等学科来说,学科教师人数较多,在研修群体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如何真正的把“M”课程做好? 同时,要提高课程的粘合度。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要解决老师们特别关注的教学关键问题;第二,保证老师们的思考要具有连续性、持续性和进阶性;第三,调动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深度参与。


周曼云老师点评

邵文武主任首先用四个成语总结各组的发言:一是卓有成效,各小组的汇报都彰显了组内对“M”课程建设的深入思考;二是明心见性,老师们在会前、会中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研讨,展现了对海淀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三是各抒己见,围绕核心问题,围绕课程建设,老师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四是见微知著,从小的切入点出发,给予大家很多启发。

并针对“M”课程建设提出4点建议:建立底层逻辑与视角。教研课程面对的是教师研训,是成人培训,有其独特的视角,因此,要从哲理层面弄清楚才能做的更好。规范制度。各教研室应该建立统一的机制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融合。加强教研员之间的同伴和战友合作,通过整体布局,为海淀区的教育发展助力。提高效率。通过系统化设计,进一步凸显教研课程的效率。 


邵文武主任点评

“双名计划”研修总结会

14日晚,教育部“双名计划”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地第三次集中研修总结会召开,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基地学员、导师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邵文武主持。

基地班主任韩巍巍老师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为期一周的研修历程,学员们分享了本次研修的收获和对未来研修的期待,导师们充分肯定了学员的研修投入和拔节成长。姚守梅校长嘱咐学员们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放大格局,把自己的成长与所在区域的教育发展建立关联。会议最后,邵文武主任也布置和安排了基地后期的研修规划。

至此,教育部“双名计划”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地第三次集中研修圆满结束! 


邵文武主任主持


韩巍巍老师总结


姚守梅校长讲话


总结会现场

第四单元的研修,教研员们一起深度思考、汇聚智慧,不断深化对“5+M+N”教研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共同推动其不断优化与完善。海淀教研人在不断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真实施、真转化、真改进,通过教研课程升级服务教师、发展学生,高品质服务海淀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修精彩持续进行,敬请期待!


文:张柳、王刘依、洪云、王帅鸣、隋晓雪、郭晓丽、韩巍巍

统稿:耿雅静、杨智君

图:张烨、张治、徐磊、杨家旺、张海浩、肖德华、孙菲、翟金泉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