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选修课程是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第六期导师制“四维六阶”研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项目活动、专家讲座、工作坊、实践研学的方式来开展,根据学员需求,将聚焦“项目式学习”“学习科学”“教学评价”“科学教育”“教师发展”等专题,每位学员每次可以选择1-2个专题开展学习,每一个专题模块以学期为周期开展,是学员三年研修期间的选修课程。
7月8日-10日,第六期导师制研修首期专题选修课开课,共设三个模块四个专题,560余名特级种子教师、第六期导师和学员参与了此次研修。
专题一:教师如何做科研
北京师范大学 周序副教授
周序副教授用平实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讲解了教师在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策略与技巧。针对课题申报书的结构框架、文献综述、研究计划以及论文选题、撰写过程、修改方法与投稿建议等做了分享。
专题二:全球教师胜任力框架及卓越教师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 徐建平副教授
徐建平副教授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胜任力,涉及全球教师胜任力框架、教师核心胜任力模型及卓越教师的成长路径。强调教师需提升专业知识与评估技能,激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潜能,具备跨文化学习能力,适应多元教育方式,拓宽全球视野。
专题三:基于脑科学的教与学
北京教育学院 沈彩霞副教授
沈彩霞副教授通过分析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以及脑功能与人的行为、意识、记忆、情绪的关系,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符合大脑发展规律的学习方法,如重复复习、主动回忆等,沈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案例,从脑科学的视角,引导教师们思考如何立足科学规律,促进高效教学。
专题四:青少年学习动机理论的实践应用
清华大学 魏军副教授
魏军副教授首先对现场的老师进行了调研,通过两个问题“您执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状态如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状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发了大家对学习动机的思考,之后以大量的案例生动介绍了学习动机理论和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此次研修学习,老师们沉浸式参与,与专家积极互动,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观点。
经过三天的研修,本学期专题选修课圆满结束。此次研修课程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与专家直接对话的平台,也让老师们对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实践策略有了深刻理解。未来,名师工作站将做好课程反馈,完善选课机制,开展需求调研,引进更多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为学员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改进提供持续支持!
学员感想
人大附中 吴文庆:专家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案例给了老师们讲授了关于课题申请和科研论文写作最实用的内容,全程干货满满。授课老师幽默风趣又功力深厚,也给足了老师们科研的信心,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像我一样被激发、被点燃,准备把自己学到的方法用到具体实践中去。非常感谢名师工作站组织这次专题选修!
海淀进校 隋晓雪:参与名师工作站的专题选修课,获益匪浅!从课题申报书的撰写,到论文的写作,都讲的特别的详细,娓娓道来,原来日常的教学流程、教学中的迷思,以及工作中的专业研讨都可以形成如此精彩的文章。可见,日常工作之中处处值得探究,我们还是需要用洞察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研究教育。
海淀教科院 霍霖霞:专家在授课过程中开展了充分的互动,基于脑科学的理论,带领我们从不同视角审视日常教学,尤其是关于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学习的各种研究与发现,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测试评价启发很大。正如教授结语所说,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从事改变人脑的专业工作,我们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还需要继续学习脑科学相关知识,更好地履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人大附小 李增君:感谢授课教授,引领老师们以开放、自由的方式探索学生学习动机理论。不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帮助老师们建立起青少年学习动机的理论框架,更是有理有据通过实证案例、个人经历细化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启发我们从兴趣出发,选择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强劲而持续的学习动机。未来,我将不断审视日常的教育教学,从多元、高效、分层的角度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育人策略。感谢名师工作站精心安排的培训内容,一次次为老师们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引领海淀名师们向着更高的目标探索攀登。
文:名师工作站
图:杨家旺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