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26日,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在重庆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拓宽集团干部教师教育视野,增长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KY.COM教育集团组织40位干部教师参加了此次盛会。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参会代表合影
会议概况
本次大会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400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进行分享和展示,包括有3场主旨报告、3个校长星空发言、4场基于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主题发言,展示了2场中国好课堂,设置了16个分论坛,19个微论坛以及3个DPD特别论坛(博士、校长及局长论坛)。现场参会的专家、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多达3000余人,4950余万人(次)线上观看论坛直播。
大会现场
11月25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陈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敦涛、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书记李春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主持开幕式。
吕玉刚常务副会长主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田祖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分别以《努力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教-学-评一致性》《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主持主旨报告。
田祖荫司长作主旨报告
杨银付秘书长主持
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天津市第十九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卢冬梅,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书记、校长、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在“校长星空”环节分别分享了他们在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综合育人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奕作为点评专家,对他们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总结。
本次大会紧密围绕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深化育人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改革,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沿进展、学术成果与实践探索,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淀进校承办分论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与行”
此次大会上,海淀进校和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与行”分论坛。通过案例分享、深度对话、专家评述、论坛总结四个单元的内容,呈现了学者、校长、教研员、教师们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教育同行参加现场论坛,并有34万余人通过直播同步在线观看。
论坛现场研讨氛围热烈,参会代表与专家深度对话,互动交流。本场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KY.COM党委书记申军红主持。
申军红秘书长主持
分论坛6现场
来自北京、山东、河北的三位校长分别从区域、学校、学科三个层面,分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
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姚守梅分享了区域教研专业引领全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经验。
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赵勇以《跨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为题分享学校的实践探索。
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李梅以《素养导向的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为题分享学科的实践案例。
姚守梅校长作案例分享
赵勇校长作案例分享
李梅书记作案例分享
论坛还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书记、教授安桂清,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勇,KY.COM中学教研室主任陈颖,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生物学科主任林亚四位嘉宾就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实施,进行深度对话,与百余位参会教师,展开了热烈讨论。
安桂清、赵勇、陈颖、林亚四位专家深度交流
现场互动交流
同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桂清以《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实施要点》为题,为与会教师分析解读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和争论焦点,分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支撑、实践模型。
安桂清教授作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归纳、提炼了论坛交流的成果。
罗滨副秘书长总结
她表示,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顺应国家改革要求,是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新的探索。此次论坛成功举办,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体现了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研究导向以及创新导向,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痛点和堵点出发,进行了基于实践探索的、有实效性的案例分享,展开了热烈的深度研讨,以讨论生成的观点、策略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与实践,为与会参与教师提供了一次创新思维的星火碰撞。
集团干部教师学习收获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多渠道为成员校干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平台和机会。此次大会,集团参会干部教师积极参与,既是参与者也是发言者。大家认真聆听了教育部、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重要讲话和精彩分享,了解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学习了技术创新赋能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关键要素等内容。并结合专业兴趣和工作需要,深度融入到分论坛和微论坛的分享交流中,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见解以及经验。两天时间,干部教师们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增进了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在大会上学到的理念和经验带回学校,用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做出更多的贡献。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干部教师积极参会
海淀进校 琚鑫:两天的参会学习,越来越感受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关键要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核心任务,在工作中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进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作为区域教研部门,更要抓住机遇、深入研究、高效转化、指导实践、总结经验、提炼策略、推广辐射,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国育人、为国育才。
海淀进校 陈雪梅: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我的感受:一是引领,大会各环节彰显出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明确要求,明确前行方向;二是真实,看到了真实生动的案例、丰富多样的活动、富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成果等,感受到各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智慧与勇气;三是迫切,倍感责任与压力,努力思考教研工作要做什么、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更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走得稳、走得正。
海淀进校 谢娟:此次大会收获满满、感受颇多。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时间去探究体验、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还要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敢于尝试勇气。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在教研课程中,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内容和方式,内容上要增加精准性,方式上要根据教师发展阶段特点,增加实践性活动,同时要为教师搭建更多互助成长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敢于展示、乐于展示。
海淀进校 郭学锐:有三点体会:第一,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第二,作为教研员,要深入思考如何基于时代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5+M+N”课程体系与内容;第三,要引导教师关注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 王严:这次大会的主旨报告提到了令人为之心动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爱心,好奇心,研究力,契约精神和强健体魄的人。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曾怀有的初心。我认为高中化学课程要承载的主要是学生的好奇心、研究力这两个方面,我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精选课堂的研究问题,设计恰当的评价活动,经常性的关注学生的思维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课堂育人质量。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香山分校 祁士群:分论坛中关于数字德育的报告提到了数字时代应该建立无围墙的学校,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校园内,要消融边界,融通未来。这个观点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数字时代,学生面临互联网中各种思想的冲击,如果德育仅仅是在学校里,将会出现5+2=0的情况,要让数字德育渗透到学生身边,实现无感化管理,无时限的课堂。
海淀进校附属中学 王桂文:本次会议收获满满,触动很多。比如刘校长提到教师要从学习者视角,整合积极要素,细化课程标准,将国家课标变为学习目标,精准对接,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形成低负担高质量的谢家湾学校育人生态。贲老师谈及师生关系由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到一次次共同进步,再到倾听,到安慰、到赞扬变成习惯。角色的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也是师生成长方式,育人,不仅育“生”,也是育“师”。
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 李文华: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学术盛会既是我的幸运,也激励着我不断深耕课堂,见贤思齐,努力朝着优秀的老师们看齐。我看到了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分享的“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校园文化,这也是地大附中所践行探索的方向;感受到了海淀教育的魅力,黑龙江、新疆、江西等地代表分享了学习海淀进校优秀成果提升教学质量的故事,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身处海淀教研平台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
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 赵丽敏:不论在主论坛、分论坛还是微论坛中,我都能从参与展示分享的专家、校长和教师身上看到“研究”二字。做研究型教师,推动更多的老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这是一个学校走得更好的动力所在。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小学 郝伯阳:本次大会聚焦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从不同的层面展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沿进展、学术成果与实践探索。尤其是从中感受到了海淀教育的引领性和前瞻性,作为一线教师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也在做着同样的研究型实践,这让我欣喜又忐忑。欣喜于我们“金名片”的含金量,忐忑怎样带领学校的教师团队跟上步伐,落实好每一项工作。
海淀进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 范旭岩:走过16年的教育教学之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育人”,不仅是在“育”生,也在育“师”的路上不断前行。“如果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忘记了,那么还留下来的,就是所谓教育的成果了”。这句话让我重新感悟到了学校教育的任重道远。做教师,不仅仅要在个人的专业功底上不断磨砺,更重要的是要有远见与格局,而持续的学习力是一位教师永葆教育青春与活力的“法宝”!
海淀进校附属第四实验小学 杜春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一大亮点。在本次年会中,无论是主旨报告还是分论坛,“跨学科主题学习”都是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备受关注。此次学习的内容解开了我很多疑惑。特别是在学习到学校坚持八年做跨学科主题学习,打造四季课程,让我知道了跨学科主题的确定应该来源于学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我校“海棠印象”四季课程的迭代更新的思考。
海淀进校大兴分校 李盛琦:崔允漷教授的主旨报告《教-学-评一致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崔教授谈到:“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是上不好课的。”教﹣学﹣评一致性是一个小切口,也是一个关键切口,因为这样才能形成整个工作的闭环,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闭环。目标怎么清晰,评价怎么设计,实际怎么嵌入,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思考,努力实践。
海淀进校附属房山实验学校 张耀颖:我参与到了分论坛5“语文和外语学科实现课程育人的路径与策略”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语言教学与课程育人展开交流,紧扣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探索语文和英语教学中的共同路径和可借鉴经验。我也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中融入课程育人理念,更好地做好学情衔接,才可以让任务实施有基础可循,有提升路径可走。
文:王刘依、常琨、杨智君、陈晓月、李佳、耿雅静
图:杨家旺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