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第二次集中研修于11月7日启动,11月17日圆满结束。在为期10天的研修中,安排了“教学设计”“教师共同体建设”“过程性评价”“教学主张”“工作室活动设计”五个主题的通识课程,全程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首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深入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跟岗研修,导师团队精心组织了学科研修,以研讨讲习的方式进行了“教学主张”的汇报交流。本次研修围绕“课堂教学”“工作室建设”“教学主张梳理”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通识课程
主题1 教学设计与立德树人
清华大学李蕉副教授
主题2 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建设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
主题3 新课标背景下的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与作业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李倩副教授
专题培训
专题1 提炼教学主张:名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线上讲座
案例:探数学之理 寻成长之解
北京中法实验学校特级教师 杨冬香老师
专题2 名师工作室的主题培训设计与工作坊体验
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
学术会议
11月10日-11日,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首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在北京市海淀区成功举办,大会围绕“科学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主题,历时一天半,包含六个内容单元,共有4个主旨报告、1个专题报告、9场现场课展示及研讨、6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学员全程、深度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跟岗研修
海淀进校基地启动了第一次跟岗研修,学员深入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二十中学、中关村一小、北航附小、海淀实验小学,通过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社团参访等各种形式开展众筹学习,与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共同解决实践问题,深入了解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育人文化。
学科研修
两天的学科研修,通过课例反思、专家讲座、多对一指导、主题活动、学校调研、教研活动、专题讲座、高校及科研院所参访等多种形式,导师与学员之间多频次的交流、高效率的对话,为学员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学主张的梳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研讨讲习
研讨讲习是海淀进校独具特色的一种研修方式,三年期间,学员将围绕“教学主张”进行三次讲习汇报,以教育生涯关键事件为起点,逐步聚焦教学特色、教育观念和教学主张,最后指向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员汇报
本次教学主张汇报的主题是“以事引思,聚焦观念”,学员回顾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典型事件,由叙述到反思,列举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教育行为,凝练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和主要观点。
导师点评
海淀进校基地导师、专家针对学员第一次教学主张汇报进行了点评。导师们认为,教学主张是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是名师自己独特、个性化的教学观念总结和教学特色表达,虽然凝练的过程有难度,但是很有意义,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升、迭代。
研修总结
2023年11月17日下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第二次集中研修总结会召开,海淀进校姚守梅校长,基地学员、导师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由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基地班主任韩巍巍老师全面回顾和总结了10天的研修历程。
韩巍巍老师总结
本次研修总结,学员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1.本次研修,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研修活动是什么?为什么?2.第一次跟岗研修,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3.本次研修,解决了您最困惑的哪个问题?4.您对下次研修的期待是什么?
学员们表示,本次研修走进了海淀的学校,走近了海淀的教师,也看到了海淀教研和课堂的真实样子;形成了个人的实践话语,打通了思维的关卡,为现实需求真实赋能,从现阶段的成长中逐渐突围;形成了教学主张的雏形,解决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期待未来能沉浸式、全方位了解海淀教育。
学员分享
导师们表示研修过程是跟学员共同奔赴、同向而行、彼此赋能的过程,看到了学员们滚动式、阶梯式的成长,逐渐把课题、工作室建设和教学主张三者建立了关联,未来还要在当地带领更多教师开展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影响和辐射更多人。
导师团队寄语
姚守梅校长表示,希望学员们通过研修感受海淀教研的文化,通过三年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近距离感受实践层面的课堂真实状态。基地将为学员成长提供方方面面的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养分,打开一扇扇的门,但集中研修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是要在各自岗位和课堂上努力成长,找到一条主线和衔接点,把研修的成果与原有认知进行同化,迁移运用到实践中去。
姚守梅校长讲话
会议最后,林秀艳副校长布置了后期的研修任务,在寒假之前形成课题开题报告和工作室建设的完整规划,并为下次集中研修期间的工作室成果汇报和教学主张微论坛做好准备。
海淀进校基地的第二次集中研修,聚焦关键问题与核心任务,以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为抓手,以跟岗学校为实践场域,以学科研修为路径,层层推进、步步落实,学员们深度学习、 拔节生长!
图:张烨 徐磊 肖德华 导师 学员
文:“双名计划”项目组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