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海淀区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区,也承担了北京市“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持续开展了人工智能助力海淀“大教研”的系列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了助力优质师资和资源的校际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和教研提质,海淀进校教育集团于2022年5月11日-20日,开展了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活动。
5月20日下午,集团五校的初三道法老师线上再次相聚,聚焦初三道法学科专题复习,利用多类技术工具打造师生线上互动空间和校际联合教研场景,以课例为载体,探讨基于线上直播的双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改进策略,探索助力师生成长的线上教学和教研新模式。北大附中原副校长李冬梅,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教研员侯家锋参与研讨并提供专业指导,活动由海淀进校教科室王瑞雪老师主持。
集团各校线上参与研讨
王瑞雪主持
一、基于线上直播的双师教学课堂实践
利用钉钉课堂、腾讯文档等工具,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和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两校三班118名学生,同聚一间在线直播教室,“云端”同上一节课。这节课由玉渊潭中学杨玉老师执教,围绕《强国富民》专题内容,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角度切入,整合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学科语言来解读素材、设计问题、梳理思路并完善解题要点。整节课,同学们积极参与、全情投入、深度互动、互为启发。
基于线上直播的双师课堂实践现场
二、一体化联研
教师说课
直播课结束后,杨玉老师针对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的各环节,简要说明“感悟救国之路”“数说强国蓝图”“追逐青春模样”三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简单回顾了直播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和学生反馈,梳理出未来线上复习课的优化方向和实施改进策略。
未来尝试引导学生从出题者的角度,解析情境素材,梳理思路。始终尊重学生主体作用,课堂主要时间交还给学生;同时也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杨玉老师说课
互动研讨
海淀进校附属中学、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和香山分校、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的教师代表围绕“听学生”“观教学”“评技术”三个方面展开研讨、交流和分享,并达成以下共识:听学生:两校学生能够根据情境自主设计问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和学科思维分析素材、梳理思路;通过相互质疑和问辨,优化分析思路和解题要点。建议提升线上复习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观教学:整节课目标明确,学习活动设计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实现了内容、情境和任务的有机统一;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和互动交流。建议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精讲点拨,动态调整教学;培养学生整合复杂情境,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评技术:整节课是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一次创新探索,两校学生齐聚云端,在工具支持下,协同编辑完成课前任务,高效便捷开展课堂互动,真正体现了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特征。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多元的学习途径,提供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
集团五校教师代表线上互动、研讨和分享
专家点评
海淀进校中学政治教研员侯家锋老师做点评指导。侯老师高度肯定了本节课的课堂效果,这源于杨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两校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也源于玉渊潭中学和地大附中两所学校老师平时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感谢集团各个学校备课组老师们的倾情付出。
同时,侯老师针对本节课也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再理解、再建构、再运用;关注学生对情境素材的解读和整合,以及情境与问题的匹配度;结合学生解题困惑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素养提升的切入点;进一步加强课堂中的互动和点评,优化教学语言,合理把控课堂节奏。
侯家锋老师点评
北大附中原副校长李冬梅高度肯定了本节课在任务设置、生生互动、两个系统平台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等方面实现的突破,这些是本节课的亮点和特色。同时,李校长围绕学科教学和技术应用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点评、提升和引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情境素材;带领学生对评价标准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标准;增强共享文档协同编辑功能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关注到更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反馈。
李冬梅校长点评
林秀艳副校长从“结构化”和“开放性”两个基本特征入手,通过对教学环节的复盘,对专题内容、情境素材、任务设计、学习结果评价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提出初三道法学科的二轮专题复习课应该在有情(情感浸润)、有料(知识整合)、有思(思维提升) 、有理(逻辑表达)四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演绎分析和辩证思维等能力,以及建构知识体系并灵活调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林秀艳校长点评
线上教学并非权宜之计,也不单纯是线下教学的替代方案,而是变革之机,需要老师们坚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方位关注,高水平设计,创新模式、搭建场景、创设情境、整合资源,保障学生具有个性化操作、展示和表达的机会,陪伴学生经历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激发出线上教学更多的优势和潜力,助力线上课堂的提质增效。
文:教科室
图:教科室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