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聚焦质量 多元融合
——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研讨会在海淀区召开
2021-06-03 15:33

为落实北京市《“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的相关文件精神,探讨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方式的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构建技术助力质量提升的教育发展新样态,5月31日上午,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研讨会在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承办,围绕“聚焦质量 多元融合”主题展开研讨。北京教科院领导,北京市16个区县的教科研领导、实验学校项目负责人、实验教师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现场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北京教科院杨德军主任、王凯副主任,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马耀国校长助理、部分小学教研员、教科室教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北京教科院李敏老师主持会议。








研讨会现场


李敏老师主持


会议背景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自2013年起,承担了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方式系统变革》项目。2021年,海淀进校基于海淀区多年来对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规律的理论建构,以及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立足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常态,持续开展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与创新实践。本次研讨会是在总项目组的统一规划下组织开展的市级现场会,为北京市各实验区、实验校及实验教师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展示

海淀区实验二小共展示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书法、人工智能在内的共7节现场公开课,呈现了“校内校外联通”“虚拟参观”“基于数据的精准反馈”“双师课堂”“混合式学习”“线上资源共享”“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看点。海淀进校柏春庆、梁静、李静、王思锦、李雪梅、杨健老师精心指导、专业助力。 



公开课现场


基于技术的课例研修

围绕“如何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主题,海淀区实验二小数学教研组高效利用同步课堂互动教学系统、视讯会议系统等技术手段,有效开展基于技术的多校区联动课例研修,共分五个环节:

1.现场教学:橡树校区的刘璟老师围绕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平均数”课题进行了15分钟的现场教学展示,当代校区、清宁校区和汇缘校区的教师们线上观摩。

2.说课展示:备课组其他成员分别从教材分析、学习者分析和教学设计进行说课展示。

3.课堂观察:现场观察员借助技术手段观察、采集并分析老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和现场教学数据,对比全国“平均数”课题的常模教学数据,从“四何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教师回应学生回答和对话深度”四个层面点评课堂教学各环节。

4.自由研讨:针对本节展示课,围绕“‘平均数’学科内容本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路径探索”两大视角,四校区的数学教师围绕“平均数的代表性和虚拟性”“教学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数据支撑课堂教学改进”等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变量,展开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探讨。


课例研讨现场

5.专家点评

海淀进校小学数学教研员梁静老师从教师发展、教研形式、教研内容三个方面充分肯定了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认为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始终立足于学生成长,聚焦关键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达成;创新了四校区联合、线上线下联动的校本教研新形式,有利支撑内容学习和学生成长的深度融合、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的有效互动;教研内容具有思辨性,聚焦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有效回应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关键问题,深度唤起教师已有经验、碰撞思路、重构教学理念,引领群体思维的持续发展,是教师深度地参与学习和研修的过程。

同时,梁老师也提出在集体校本教研活动中,要开拓教师发展路径,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需求,利用技术环境记录教师教研数据和成长数据,精准研判,系统、全面设计出系列教师研修课程,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梁静老师点评

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数字资源室乐进军主任高度肯定了本次校本研修活动,并从本次教研案例中萃取了未来学校校本教研的方向:1.教研形式:多校区联合的集团化办学已成为趋势,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整体提升集团办学质量至关重要,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跨越时空的校本教研是集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教研内容:以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为最终目的,借助技术手段来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分析教学应用的价值,不断地钻研和雕琢课堂教学。


乐进军主任点评 


学校报告

海淀区实验二小张国立校长以《聚焦质量求发展,多元融合促变革》为题,介绍了学校技术支持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海淀区实验二小基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理念和学生需求,构建 “验问课程”体系。疫情期间,海淀实验二小优化整合校园微服务平台,坚持“互联网+协同教育”理念,有效实践“1+M+N”协同教学模式。后疫情时代,学校继续践行融合理念,变革学习方式:(1)理念更新,提升教育信息化软实力: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微服务平台、智慧校园、微课及各类技能等专题培训。(2)硬件升级,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建设了智慧校园微服务平台、智慧数据中心、校园私网云等。(3)资源开发,践行协同教学理念:初步形成学科在线课程资源库。(4)深度融合,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融合研修方式和学习方式,特别关注翻转课堂、双师课堂、教学新场景、大数据支撑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张国立校长汇报 


区域报告

林秀艳副校长以《“云资源·云研修”助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海淀实践》为题分享海淀区的实践经验。为了回应政策要求,解决实践困境,海淀区积极探索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实践,以“云资源”“云研修”“云科研”三位一体助力学生学习。

一、云资源建设

承担“海淀·空中课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0年秋季学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课程资源研发工作。

二、云研修开展

持续开展“云教研”“云培训”,研发信息技术培训通识课程、调整“5+M+N”学科教研课程、优化针对不同群体教师的研修课程,通过提升群体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质量,助力学习方式变革。

三、云科研支撑

线上学习的设计性研究和紧急攻关项目:研发出在线高质量学习四要素、线上高质量学习的三种类型;学习方式的迭代改进研究:更新深度学习实践模型2.0,研发基于社会性议题的线上项目式学习共享课程;系列教学研讨会,通过在线教学评估标准引领教学方向:2020年4月22日全国首发《海淀区中学学科线上教学评估标准1.0》;成立海淀“在线教学与教研实验室”:开展基于技术应用的学科或跨学科主题研修以及教与学的行为分析;促进自主学习的融合式教学改进研究:立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


林秀艳副校长汇报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教授提炼了本次研讨会的三个主题词“高质量”“融合”“学习方式变革”,并做出解读。

高质量:响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程和中国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关于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需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融合:在资源融合、活动融合、数据融合、群智化教师智慧生长和融合等多个方面,不断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和多元融合变革进程。

学习方式变革:一方面,泛在的、信息可达的学习空间下,要锻炼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重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研活动等方面的作用,创造课堂教学和学校办学新样态。


李玉顺教授点评 


领导讲话

北京教科院王凯副主任做总结讲话。王主任对海淀区实验二小、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师大团队的专业指导和精彩展示给予了充分肯定。王主任指出,项目开展8年来开展了从“技术教育化”到“教育技术化”的探索:学习起点透明化;海量资源的差异化和有序化供给;课堂的即时性交互;课堂难理解概念的可视化;课堂生成的数据留存和分析;学生差异性需求分类和技术供给;差异化的分层作业研究。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常态化的今天,项目未来要进一步聚焦质量,用新的视角考虑学习和技术:1.重新思考学习背后的知识的深层次内涵,把知识分解为符号表征、逻辑形式、现实意义,技术需要在知识的三个层面上发力;2.思考技术进入学校后如何常态化应用,尤为关注教师这个核心要素。


王凯副主任讲话

未来,海淀区还将持续加强以生为本的融合式教学和以师为本的融合式教研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数字资源与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学习过程数据的研究,为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样态、构建融合式教学与教研新生态创造海淀经验! 


合影留念


文:教科室

图:张烨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夏玲玉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