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22日,2020第三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顺利举行。本届论坛以“疫情·学习·新常态”为主题,包括7个主旨报告和5个分论坛。大会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CE30)主办,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协办,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承办,CCTalk提供技术运营支持。本次大会以线上论坛的方式召开,全国教育同行同步观看直播。
KY.COM承办了本次大会的分论坛二,主题为“超越技术:教学与教研新常态”。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安徽、内蒙古五个地区的7位区级教研员、一线学科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围绕“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教研新常态”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分享实践探索与经验智慧。分论坛由KY.COM初中教研室副主任崔琰主持。
崔琰副主任主持
主旨报告
“云资源·云研修·云科研”三位一体助力师生成长
KY.COM的林秀艳副校长以《‘云资源·云研修·云科研’三位一体助力师生成长》为题展开分享,详细阐述了2020年春季学期KY.COM快速响应、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以“云资源”“云研修”“云科研”为抓手,高质量服务线上教学与教研工作,助力师生成长。
云资源:精准定位,关注全体
云研修:服务教学,助力师生
云科研:破解难题,引领方向
“云资源”“云研修”“云科研”三大举措协同发力,提升了区域在线教学质量、完善了区域教研模式、重构了区域教师研修体系、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未来,将持续开展“以生为本的融合式教学研究、以师为本的融合式教研研究”,构建教学与教研新生态。
林秀艳副校长发言
走向教学、教研新常态的十大感悟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的龚耀昌副院长梳理了闵行区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和教研实践的成效与反思,分享了题为《走向教学、教研新常态的十大感悟》报告:
1.顺畅、免受不良信息干扰、能形成群组的网络教学平台;
2.正规、优质并构成系列的教学资源;
3.建立在线教学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4.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基于学习心理对资源进行组织管理的教学;
5.通过作业、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促进理解和应用;
6.应用社交策略和教学策略把学习者及其同伴结成学习性社交共同体;
7.基于数据分析和经验判断实施差异化教学;
8.基于实证实施正向激励和必要鞭策;
9.用教例和学例的观摩研讨,促进教与学的改进;
10.0TO的常态教研,促进课程教学评价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龚耀昌副院长发言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疫情期间,内蒙古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展教研活动”的路径与方法,教师发展中心杨金辉主任立足已有成绩,系统梳理了半年的教研工作和经验,分享了《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报告。
1.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引领思路与具体做法
采用“平台+共研”的校本教研方式,遵循“共学、共教、共评、共思”的校本教研策略,优化创建、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资源,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众筹共研、成果梳理、经验提炼与共享等途径,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2.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思考和展望
让专业引领普遍开展网络教研。基于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辐射引领多地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让跨校共研高效延伸网络教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围绕教学专题,依托网络协同发力,众筹经验智慧,破解关键难题,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生。
杨金辉主任发言
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线上教学设计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李凤老师介绍了案例--《红楼梦》主题式探究课“赏精彩片段,品姥姥形象”,分享了疫情期间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线上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
1.课程设计
整体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2.具体实施策略
借助平台,提供资源:借助TIM、微信学习小群平台,在课前、课中、课后提供资源;
提供支架,提高效率:包括表格、路线图、范例、任务单等;
小组合作,活动丰富:小组合作,代表展示;读写结合,及时巩固;微信群讨论、互动区分享;
适时补充,提升引领: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思考和写作时间;
评价多样,贯穿始终:课下拓展,发挥提升引领作用;注重过程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3.实施效果
促进学生发生真正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需求。
李凤老师发言
搭建智能学习成长空间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高庙中心学校杨辉校长做题为《搭建智能学习成长空间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分享了智能学习成长空间的三点思考:
智能学习成长空间搭建:学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打造“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新型校园生态。学校搭建校园数据中心、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智慧课堂等软硬件环境,以及支持教学、教研的标准化录播教室、现场观摩的录播教室和在线课堂。
智能学习成长空间应用:以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文化、智慧生活为抓手,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软硬件设备,服务师生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供学校教学质量。未来将持续以应用为智能学习成长空间搭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校情、适合本地、服务师生。
杨辉校长发言
专家点评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正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朱福荣高度肯定了五位教师的分享,并表示很受鼓舞和教育。随后,朱院长分享了三个观点:
1.基础
认识、学习、用好教育技术是在线教学与教研新常态的基础。五位老师的分享和交流为“如何通过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和教研”“教育技术与在线教学和教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方向和路径。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大规模开展在线教学与教研,切实推动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地都提出了系统性方案来回应“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和教研”,内蒙古和安徽地区的实践探索说明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与教研可行、可用、有效。
2.前提
教研员、教师践行融合式教研和教学的文化自觉和践行能力是在线教学与教研新常态的前提。KY.COM快反应、深思考、重应用、强服务;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重调研、重反思、重过程,教研机构的实践探索为教研员和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趋势难当,利用好信息技术开展不受时空限制、跨区域的共学和共研是教研机构应具有的文化自觉;利用好在线教学和教研实践经验辐射贫困区域、引领示范全国是教研机构的使命担当。
3.展望
创新与提高质量是在线教研和教学新常态的主题词。未来需要不忘传统,融合进行,在机制、资源和评价多个方面开展持续性研究。
朱福荣院长点评
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正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罗滨做点评。罗校长提到,很欣喜地看到了今天有来自区域教研机构和普通一线学校都分享了技术支持学生学习和区域教研的实践和思考,带来了很多鲜活的案例,今天下午的分论坛是一场丰富的、有营养的学术研讨。
两点反思:
技术在为教学和教研带来革命和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在交互过程中存在问题。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与教研正走近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的身边,区域教研和一线教学都逐步从技术层面走向应用层面。
三点启示:
我国有实力实现大规模的线上学习:要通过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资源支持、专题学习四个方面来协同发展;
教学与教研需要技术的支持和辅助,又要超越技术:学生的学习,师生的情感交互,校长、教师、教研员的责任与担当都要基于技术、超越技术;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新常态”:技术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师生更自信。
在这种新常态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不变的追求。我们要“为师生,向未来”。这就需要我们边实践边研究边思考,重视链接和赋能,丰富充足学习资源、重构再造学习流程,通过整合技术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面向未来,希望努力让教研创新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技术的支持下,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发展和健康成长。
罗滨校长点评
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学和教研方式。面对教育新常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未来教育中的定位和职责。海淀进校将与教育同行共同努力,探索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推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教研变革,共同开启未来学习新样态。
部分专家合影
文:教科室
图:王立辰
编辑: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