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传承创新 携手前行
——海淀进校新入职(调入)教师培训暨拜师仪式
2019-10-11 15:43

为帮助新入职和新调入教研员更深入地理解海淀进校的职能与文化,尽快转变角色,明确发展方向,做好职业规划。9月27日下午,海淀进校举办以“传承创新 携手前行”为主题的新入职(调入)教师培训暨拜师仪式。活动由海淀进校进修书院主办,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主持。


图1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图2 参会教师认真听会


领导致辞
罗滨校长指出,在座的各位新入职和新调入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有活力有热情,是海淀进校和海淀基础教育未来的希望。罗校长对新入职和新调入教师提出了几点希冀:

1.明确自身岗位职责

立足本职工作,着眼未来发展。目前要从进修学校大家庭中汲取营养,获得能量,在不远的将来,要用自己的力量为进修赋能,成为进校的荣耀。

2.在整体中做好局部

要深刻理解所在岗位职能,在顺利胜任本岗位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了解学校其他岗位工作,共同服务学校发展。

3.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明确自身发展路径,努力实现跨学科发展,勇于承担重任,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

4.学习即成长

新教师要多向身边优秀的教师、同事学习,传承优秀经验,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模式,攻坚克难,迎难而上。

今后,海淀进校还将采用多种方式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当然这也离不开新教师自身的努力。大家还要认真学习并发扬习总书记提出的“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精神,在服务海淀区学校和教师的基础上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以高度的责任和担当,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心传承好时代的接力棒。


图3 罗滨校长勉励新教师


拜师仪式 

林秀艳副校长宣读了结对的师徒名单,拜师仪式隆重举行。7位新入职教师以最传统的敬茶方式分别向师傅行拜师礼,并表达了对师傅深深的敬意和谢意。罗滨校长为每位师傅颁发聘书。 



图4 师徒合影


图5 新教师敬茶行礼


图6 全体师徒合影

姚守梅副校长代表师傅发言。姚校长用五个词做比喻,为年轻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要做“大海”,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第二,要做“桥梁”,连接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第三,要做“梯子”,有奉献精神,为教学、教师、学校和行政服务;第四,要做“领头雁”,自己勇于攀登高峰,并引领老师们不断进步;第五,要做“摆渡者”,帮助老师们的同时也成就自身的专业发展,渡人渡己。


图7 姚守梅副校长代表师傅发言

李珂老师代表新教师发言。作为年轻教师能够在海淀进校的平台上工作并得到资深教师的指导深感荣幸。今后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和请教,以优秀教师为标杆,用认真学习的态度,向着目标扎扎实实的走下去,不辜负学校的殷切希望。


图8 李珂老师代表新教师发言


经验分享 

分享荣光 砥砺前行 

皮国萃主任以“分享荣光 砥砺前行”为题,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成立背景、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和校本研修等基本情况,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老师们分享了几点感受:(1)不同岗位的成长成才路径:要做好自我定位,找准方向,坚持不懈努力付出;(2)穿针引线,架桥铺路:学会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清头绪,做到上下沟通,内外协调,做好桥梁作用;(3)做骄傲和幸福的海淀进校人:以进修精神勉励自己,将自身的幸福与快乐融入学校的发展中。


图9 皮国萃主任发言

在工作中成长 在研究中提升

韩巍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和收获。做课题研究是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法宝,她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探索,有计划、有步骤、有反思的通过工作开展研究,并借助研究改善工作。最后,韩老师与新入职教师共勉了四句话:从学校到社会要迅速完成身份的转换;职业规划与发展是进行自我认知的过程;在工作中所形成的能力会伴随自己一生;在工作中要成就他人,也要成就自己。


图10 韩巍巍老师发言

教研员就是想帮老师做到极致

周曼云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自身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区级教研员身份转变的心路历程,并向新教师提出了四点建议:(1)环境塑造人。选择了进修,就选择了一种高挑战、高要求的环境。这个环境给予了我们很多发展的平台,犹如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但有时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利,希望大家摆正心态,尽量愉快地、正确地去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不如意。(2)热爱教育、享受教育不是口号。在海淀从事服务教师的工作,不管是间接还是直接,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海淀进校的魔力在于能吸引年轻人进来,又能让每一个进来的年轻人得到专业的成长,甚至是跨专业的成长。(3)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耕厚植。如果对基础教育教学一线不深入了解,我们的专业服务就找不到出口,无法激发活跃的思维,无法实现我们的专业价值。(4)年轻教师要发挥学历高、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寻找自己所长,利用海淀进校宝贵的研究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优势,充分享受成长带来的愉悦。


图11 周曼云老师发言

教研员专业标准及其专业成长

林秀艳副校长从“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教研制度”说起,与大家分享三个话题:

(1)关于教研员队伍。教研员队伍日益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新时期教研转型对教研员提出新要求;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和教研员专业素养状态的调研是研究教研员专业成长的基础。

(2)关于教研员专业标准研制。新时期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专业标准的相关研究很多,大致可归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海淀区教研员专业标准从1.0版到2.0版的研制过程,也是教研内容和教研形式转型发展的过程,引领教研员专业发展;海淀进校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委托项目,开始研制全国教研员专业标准。

(3)关于教研员专业成长路径。

文化认同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的愿景,与“进修精神”“教研员专业标准”三位一体,形成海淀进校“正念正行、向上向善”的教研文化。

多元研修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淀进校“1+M+N”教研员研修课程逐渐成为助力教研员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凸显前瞻性。

课题研究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力支点。海淀进校目前在研课题项目6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全校重点工作的研究网络,教研员在研究中成就了学科教师团队的发展,有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协同创新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海淀进校通过内部、外部多种形式、多个平台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动力源。


图12 林秀艳副校长发言


工作坊研讨

为未来的自己画像:未来3年,你想做一名怎样的教研员?

第一组:“一路向前”组

第一组的老师们以“脑”比喻智慧,以“种子”比喻萌芽和发展,她们虽然还年轻,但是她们在向前的路上一直在努力着:

技能条: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树立专业自信;

贡献值:有奉献精神,要对本部门、海淀进校和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慎独:时常反思和自省,以严谨、自律的态度与自己和同事和谐相处;

创造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只有提升自身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有梦想,在路上:年轻教师要有理想,有信念,不断努力,攻坚克难,永远保持向上、向前的力量。

第二组:“梅开二度”组

第二组的老师们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来到海淀进校,是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花开”。他们把自己三年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对教研工作的理解,绘制成了一个正四面体的模型,作为教研员要有“四个度”:

专业高度:既要有学科和教学理论的高度,还要有育人的高度,教研员应该是专业的育人者;

影响广度:广泛影响区域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的基础上,立足海淀,辐射北京市、全国和世界;

实践深度:永远不脱离一线实践经验,为一线服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往实践里深扎,有实践的深度;

同行温度:教研员之间、各部门之间、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与各学校之间都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温暖同行的关系,要始终关注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始终与教育教学一线温暖同行。

第三组:“三思而行”组

第三组以“教研员成长之树”记录下对自己未来三年的期许:

健康快乐:作为海淀进校的一份子,要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用我们朝气蓬勃的状态感染周围的人;

专业自信:作为海淀进校的教研人,要有专业自信的学术追求,肩负起引领全区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

渡人渡己:作为海淀教研员队伍的新成员,要秉持渡人渡己的服务理念,实现教师和个人成长的双赢;

国际视野:作为海淀教研员队伍的新元素,要拥有宽口径高站位的国际视野,尽快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教育情怀:作为海淀教研员队伍的新生代,要怀有厚植沃土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不忘初心。

现在虽然还只是一棵小树,但是期待自己不断成长,三年五载乃至更长的时日里成为根深叶茂的大树,能为海淀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第四组:“四舍五入”组

第四组以一只手的形状来描绘三年后的自己,希望借此擦亮海淀教育的金色招牌:

教学的能手:教研员要成为教学的专家,成为教师中的“首席”;

研究的高手:要在日常教研中,把教学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学”和“研究”是教研员的立身之本;

成长的帮手:教研员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成为教师的朋友,互帮互助;

特色的助手:学校要有特色,教师要有特长,教研员要为特色学校建设助力,把所分管的学科做出特色和亮点;

区域的推手:海淀教育是全国的标杆,教研员要把海淀经验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图13 工作坊研讨现场


图14 小组分享


图15 全体合影

“拜师”不仅是一项仪式,更是传承和创新;“研讨和交流”不是简单的规划,更需要深入地践行。在共享经验、真诚交流、众筹智慧、热烈研讨中,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新教研员们逐渐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海淀进校也将给予大家更强有力的支持,与新教师携手前行,做更专业的服务者,更好地服务海淀基础教育。


文:杨智君

图:王立辰

编辑:夏玲玉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