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基于学科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暨邢秀清老师教学实践研讨会
2018-04-25 14:15

2018年4月20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室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举办了“基于学科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暨邢秀清老师教学实践研讨会”。

上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的有海淀区初高中历史教师和海淀区名师工作站成员,北京市顺义区和平谷区初高中历史教师在线观看并参与了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林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余桂元与会进行了指导。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赵文龙主持。

图1 赵文龙老师主持教研活动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田梦雪展示了《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现场课。田老师依据学情,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通过创设“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问题情境,给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真实问题。

图2 田梦雪老师授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刘佳玥老师以《古墓探幽——文物奇想之满城汉墓》为题,进行了博物馆选修课的现场展示。刘老师从满城汉墓的发掘入手,讲授生动有趣的故事,辅助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奇妙的考古探索和博物馆之旅。引导学生在探究“考证墓主身份”“墓主人的生活”“墓主所生活的时代”等一系列疑难问题中,贯通了历史必修一和校本选修课程,同学们感触到历史文物的温度,巩固了学科知识结构,又在探究中体验了史料信息提取、考古猜想与论证、学科思想方法的运用,加深了对中国古老文明魅力的认识。

图3 刘佳玥老师授课《古墓探幽 文物奇想之满城汉墓》

现场展示课的交流讨论环节,北京市顺义区历史教师进行了远程互动分享。他们认为:

(1)教师专业功底深厚。两位教师所选用的史料丰富,类型多样,既有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也有考古成果,并且材料的使用和挑选具有典型性。

(2)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新课程背景要求下的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两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关注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探究,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注重对学生问题回答的点评,让学生真正建立材料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两位老师对课堂的导入进行了充分的设计,上课开始就调动了学生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关联,关注历史和生活的关联,让学生感悟历史学习的真谛。

海淀区历史教师也积极参与现场分享与交流。

图4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薛玉发言

图5 八一学校曹韵老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林高度评价了两位教师的现场授课。指出:

(1)教师在教学中都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关“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满城汉墓的主人是谁”,“长信宫灯的归属”等问题,既是学术问题,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了能力,习得了素养。

(2)教师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育。虽然核心素养的表述分为五个方面,但是核心素养是整体培养的,它蕴含在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两节课的课堂实施充分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整体培育。

(3)博物馆选修课程真正满足了学生需求和发展。从课程开设的目的讲,教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文物讲解员,而是把文物与所学结合,将文物的讲解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学生对于文物的鉴赏,学生为文物所撰写的解说词,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学生对于博物馆课程的评价,也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收获。

同时,郑林教授建议:

(1)要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是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要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时空观念下考察历史事件,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

(2)评价历史事件一定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时空,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会有偏颇。

图6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林点评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余桂元老师对两位老师的现场课赞不绝口,认为两位老师文献处理运用和考古文物运用都十分精当,功底深厚。他认为:

(1)海淀区的教研和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有勇气,在教学立意上有高度。教师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教科书、考古研究的成果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中提升能力和素养。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兴趣点,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给予学生有限而准确的知识,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历史的关联,这样的历史课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

同时,余老师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提醒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意:

(1)关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把它们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学生掌握了历史阶段特征,对于这一段历史就会有自己真正的认识。

(2)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承。中华文明发展更迭有序、连绵不断,是世界文明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历史课程资源,向学生实证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图7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余桂元老师点评

下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室与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共同举办了“邢秀清老师教学实践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海淀区名师工作站成员和部分学校历史教研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林与会进行了指导。研讨活动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赵文龙主持。

首先,邢秀清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明治维新》的示范课。邢老师以“樱田门事件”导入,并将其贯穿本课的始终,故事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设置四个有进阶的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又一个有挑战的问题闸门,认识到明治维新的“变”与“不变”,在反思历史中,从国家治理和民族特性的角度,在长时段中思考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

图8 邢秀清老师授课《明治维新》

接着,邢秀清老师做了题为《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一零一中历史学科生态•智慧课堂》的报告,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和团队的教学实践:

(1)多元一体的团队。一零一中学历史教研组最大的特色是和而不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教学风格,又能团结协作。教研组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的规律与真谛。

(2)多维互动的课堂。基于先进的学生观,邢老师带领的教研组创新学习方式,如课前演讲、调查汇报、编写历史剧等。学生通过“读人”“读物”“读书”等阅读系列活动,加深了对历史学科著作的解读,对历史概念的追问,体验了学科思想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

(3)多方借力的协作。邢老师指出,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引领下,教研组活动经历了不断的升级改造。进修学校每次组织的专家培训和经验分享,都成为她和团队创新的源头活水。教研员对历史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进行了针对性指导,更激励着个人和团队的进步。

图9 邢秀清老师分享交流

结合邢老师的研究课和报告,名师工作站学员和教研组长进行了讨论交流,老师们认为:

(1)本课角度新颖、立意独特。邢老师通过“变”与“不变”的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出明治维新的积极意义和民族性,也让学生意识到明治维新中的黑暗力量最终结出了黑暗的果实,理解日本为什么会走上疯狂的对外扩张之路。

(2)教师专业知识深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老师首先较高学科素养,邢老师课堂呈现的背后,是大量的史学专著和论文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邢老师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3)价值观的引领润物无声。邢老师客观呈现了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促进作用,也理性分析了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图10 五十七中学教研组长安海燕老师发言

图11 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学员十一学校王秀青老师发言

图12 中关村中学教研组长余晓捷老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对邢老师的现场课和教学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点评说:

(1)展示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充分。教师通过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问题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与思考,对问题的探究,与老师的课堂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好的材料和好的问题来自于教师的阅读。邢老师阅读了有关明治维新的大量专著和论文,才对明治维新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材料进行了精心挑选与整合,才设计出好的教学问题。

(3)多元一体的团队共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历史教学的资源广泛,邢老师带领历史组的思考与实践已经结出了硕果。肯定也给老师们很多启发。

图1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林点评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汝明对研讨进行了总结。刘汝明介绍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这类教学实践研讨的背景和意义,认为邢老师及团队的实践有以下特点:

(1)人在团队中成长。邢老师的成长离不开她所在的教研团队,她对于团队组员的欣赏与激励,使得历史教研团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支有自己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的教研组。

(2)课的设计浸润在学术著作中。邢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很多材料,每则材料还不短,都用得恰到好处。这源于邢老师的大量阅读。专业书籍读到了,课堂教学就有了深度;学习资源供给到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改变。

(3)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了素养水平。邢老师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按照学科思维方法的路径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读过、想过、做过、讨论过,学科育人功能就能真正落在学生身上。

(4)建议名师工作站学员要及时总结反思学习收获。思考:从邢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怎么规划自己的专业阅读?象邢老师这样实践,进步就会很快。

图14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汝明总结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