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19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次学术年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此次年会以“公平·优质·多样——面向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为主题,来自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近2000人参加会议。在此次年会上,KY.COM成功举办了微论坛”教研员课程领导力与研修创新”,海淀团队与上海、云南、福建三地教研同行以及专家们一起,共同研讨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路径以及研修创新的可行模式。
一、主旨报告:教研员课程领导力与研修创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以“教研员课程领导力与研修创新”为主题做了主旨报告。从“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面向未来师生有哪些需求”“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基本思考和初步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系统阐释了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不懈的进行研修创新?我们为了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
罗校长从课程领导力的概念内涵出发,从海淀区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入手,将教研员专业能力的发展进一步聚焦到课程领导力上。围绕这一关键问题,顺应教研转型的需求,调整学校职能定位,研制“教研员素养标准”,持续进行研修创新的探索,不断提升教研员课程领导力。
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1.基于教研员素养框架,明确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2.创新教师研修课程内容,提升教研员课程领导力;
3.课题项目破解难题,提升教研员课程领导力;
4.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提升教研员课程领导力。
二、案例分享:北京、上海、云南、福建四地教研同行经验分享
(一)北京海淀:教师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5+M+N”在罗滨校长的主旨报告中反复出现,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又如何通过它来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汝明副校长以“教师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为主题,系统介绍了“5+M+N”研修课程的设计和规划。
“5”主要指面向本学科全体教师的共同必修课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针对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通过开展不少于5次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变革教与学方式;
“M”为本学科教师的专题选修课程,通过针对某些教师群体或某个专题需要进行专项研讨教研活动,采取专题跟进式、互动式专项等研讨方式,分类、分层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N”则是本学科联片学校教师的自主选修课程,主要针对联片学校的教学关键问题,开展案例式研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的放矢”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也为未来高中走班选课奠定基础。
刘校长还介绍了海淀如何通过研修课程结构的改变,服务于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常规教学调研、毕业年级专项调研、学科驻校调研、集中驻校调研和学科基地建设专项调研,聚焦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从师资上培育学科骨干队伍,从资源上丰富研修课程内容,从行为上聚焦学科课堂教学改进。在教师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中,开展了大量促进教研转型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成果。
(二)北京海淀:校本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申军红以“校本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为主题,聚焦了“5+M+N”课程体系中的“N”,也就是任选课程中校本研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通过扎根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解决教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教师形成工作、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
申校长首先指出,从基础教育发展阶段的视角看,当前的教师培训已经进入校本化时期,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的规划与实施,解决教师与自我、教师与同行、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申校长以大量生动的案例,分享了海淀区校本研修工作整体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经验,总结了校本研修课程设计的原则、理念和实施的形式,并从操作层面介绍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设计来提升“校本研修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最后,申校长总结了校本研修的目标追求、价值追求、结果追求和关键要素——
目标追求:教师全员化、常态化学习;
价值追求:实现全员教师的整全发展(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境界、专业能力);
结果追求: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
关键要素:需求分析、成人学习、问题解决、心灵培育。
(三)上海嘉定:基于“研训教”一体的区域教研转型
上海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高中教研室主任沈国全,从区域教研运行机制中有待改进的问题出发,从教研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中有待改进的问题出发,系统介绍了“研训教一体“的教研共同体模式:
首先是搭建学科教研网络,解决教研“最后一公里” ;第二,要以“评选”为抓手,激活校本教研;要明确学校和教研员对教研组的评价指导;第三,开展联片教研,解决小规模学校教研困境;第四,订立规章制度,确保常规教研质量;第五,完善工作流程,提升调研水平;第六,致力课堂转型,聚焦“三个关注”。
(四)云南昆明: “I-TLS研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I-TLS”是“Institute”“Teacher”“Learning”“ School”四个英文单词的简写,也就是从研修学院、教师、学习、学校四个层面促进教研模式的转变。
杨昆华校长对“I-TLS研训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就是要充分发挥全国优秀教师进修院校及教科院和本省市教师进修院校及教科院的引领作用,以教研员为中心,采用教研员的学习成长、教师的研修学习成长的途径,同时将重心立于中小学幼儿园。最终则要实现四个目的,分别是打造自己的专业团队、打造区域的教师队伍,实现学校的优质均衡和持续的引领研修。
(五)福建厦门:全程参与式研训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傅兴春副院长从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出发,系统介绍了全程参与式培训的体系建立、实践案例及取得的成效。
全程参与式研训体系的建立经历研究、培训、指导、评价四个环节。在研究中实现提升能力、成长队伍、获得策略;在培训中策略落地、把握方向、提高效益;在指导中转化行动、矫正偏差、发现问题;在评价中教学改进、自觉行动、获得证据。同时,四个环节中又分别采用研究组机制、工作室机制、指导组机制、评价组机制展开。
三、专家沙龙:大咖云集 观点碰撞
在专家沙龙环节,我们邀请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莫景祺处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教授,围绕需求导向的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和教研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路径进行了一场高端对话,沙龙环节由罗滨校长和申军红副校长主持。
莫景祺:教师开展研修活动需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选题问题,教研部门要落实好职责,重点研究如何推进课程政策落地及课程发展;二是教研活动的形态问题,教研的存在形态应为共同体的形态和教师共同发展成长;三是教研员的培训制度问题,应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员的培训规划和制度建设。
徐淀芳:有人说教研员很神秘,很复杂,我们说教研员很简单。教研员一是要进行经验分享,满足人的内心需求,使老师从中得到进步和提升;二是从形式上传递给一线教师方法,是为人做嫁衣,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教研员传播的不是个体经验而是团队经验,是帮助教师实现从普通到优秀的转变。
柯政:我认为教研员的价值在于他们是课程的工程师,他们会通过专业的支持,保障课程这项工程顺利建设与实施,这是高学历无法取代的,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是随着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所积累起来的,它能帮助教师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罗滨:教研员的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把国家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内容转换到一线教师的课堂上是极富创造性的,需不断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也需不断丰富和深化。
此次微论坛,聚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和研修创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无论是主旨报告、案例分享还是专家沙龙,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共鸣,微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不但吸引了广大教研同行,还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前来参会,大家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留下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为此次微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参会教师感悟与反思
参加此次年会的除了进修学校的教研员,还有对口支持学校的老师,两天的学习,行程满满、内容丰富,无论是大会主旨报告,还是分论坛、微论坛,大家都收获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参会教师的笔记
申军红:在微论坛中,徐淀芳主任和莫景祺处长都提到了共同体形态是教研工作的形态。教研员需要与一线教师、理论研究工作者结成共同体,做好发现经验、提炼经验、传播经验的工作。教研员传播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有限经验,而是能够敏锐捕捉和发现一线教师的优秀经验,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整合与提炼。这个收获对于海淀进修即将进行的“教研员素养标准”修订很有启发!
刘汝明:在分论坛10听了专题报告和案例分享,我更坚定了适应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学校应把学校课程建设与优化放在核心位置。不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不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供给,不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进行素养导向的学习评价,学校变革就不完整、不系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预期就会打折扣。
樊凯:在“利用创新科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满意度”分论坛经历了一场无比神奇而美妙的科技创新之旅,一项项崭新的科技成果让人强烈感受到个性化教育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
薛钟俊:此次上海之行,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优质、多样的教育离不开教研员的参与和引领,教师群体中依然有许多的教师需要教研员的帮助和支持,教研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徐国珍:在分论坛6上,了解到我国教育质量监测的现状和问题,了解到考试改革使基础教育面临的多方挑战,在未来,如何借助教育质量监测的大数据,深入推进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实践改进,将是每一位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李军(进修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 19日海淀进修举办的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微论坛,对于改进学校的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思考如何将校本培训和进修学校的教师研修有机、有效衔接,要依托进修学校的高端资源,不做重复性的校内培训,将培训重点落在校本研修上。
张年丰(进修附属实验学校政治老师):有幸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30次年会。这样的盛会,有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高屋建瓴的思考与分析,也有脚踏实地的学术引领,让我这样一个来自一线的教师,不再仅仅是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张京宇(科大附中语文老师):参加此次年会,不仅领略到了不同专家的不同视角与见解,更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背后万千奋战在一线的中国教师。要看见过远方的风景才有行走的动力,要领略过更博大的心灵才有付出爱的愿望,愿更多一线老师能接触到这样高屋建瓴的观点与言谈。
(文:徐国珍 韩巍巍 图:王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