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走出去”研修国际经验 “带回来”聚焦学生发展
——海淀区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项目掠影
2017-06-29 14:49

“同学们,屏幕上这六种宝石你们都认识吗?它们的成份都是什么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B202教室里,化学教师白建娥正带领着同学们进行一场“博物馆探宝”的求知之旅。她的提问引发了同学们的短暂讨论,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么,我们如何来辨识宝石的真假呢?合成宝石与假宝石有区别吗?”随着这个问题的抛出,课堂的气氛立刻被点燃了,因为白老师请出由四名学生组成的“项目研究组”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图1 研修团成员、清华附中白建娥老师现场授课

6月20日,在“海淀区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总结会”的现场,来自北京34所中学的57位优秀骨干老师们、部分学校领导和区政府、区教委、市外专局的领导们共同观摩了上述的这堂汇报课,而这堂课所呈现的内容只是海淀区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扩展研修领域,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实践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评价”项目成果的一个真实缩影。


图2 研修团成员与领导们合影


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实现骨干培养常态化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学识视野、自学能力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那么,为人师者应该如何授人以渔?这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全新挑战,也成为摆在所有教师面前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精神,提高海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海淀区提出加强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提升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思路,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主任苏明义向大家介绍说,海淀区政府、区教育工委和区教委根据本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建设境内、境外教师研修基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提升创造条件。从2010年下半年至今,已先后选派14批297位骨干教师前往英国和美国进行专题研修。在精心地组建研修团队的基础上,聚焦研修主题、整合各类资源,系统地规划预备研修、国际研修和跟进研修三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模式开展互动研修。


图3 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苏明义主任介绍项目概况

2016年的研修主题聚焦“基于学生发展的实践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评价”,这既是以往培训项目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骨干教师通过国际研修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拓宽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同时,他们还在教研组内、学校和海淀区带领团队,开展教学实证研究,带动区域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海淀教育的整体发展。

对此,作为赴美研修团的领队,海淀进修学校牛玉玺老师感言,“在实践类课程研发方面,我们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面对新形势仍存在着许多困惑。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如何实现深度合作?如何开发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践类课程?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通过参加境外研修项目,我们学习到了采用资源众筹的方式来开发实践类课程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相关的社会机构必须深度合作,双方共同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这样才能保障实践类课程的有效实施。”


图4 进修学校牛玉玺老师汇报


22人28天异国之旅 聚焦学生的需求与发展


2016年11月20日,一支由22名海淀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踏上了赴美国研修的旅途。回眸初到美国的情景,团队成员回忆道,“凌晨3点,我们22人历经27个小时的旅程,克服了风冷雨寒、辗转转机、昼夜时差等困难,抵达酒店。小憩4小时后,我们开始了正式的研修活动。”

在第一周的时间里,研修团队对美国黑人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团队成员就课程设置、家长会的频率和沟通技巧、中美两国教师面临的具体教育教学等问题,与校方代表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随后,研修团队访问了华盛顿环球公立特许学校和乔治城大学,对两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文化和培养“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人”的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外,团队成员还与美中教育协会副总裁巫暇女士和白宫教育顾问进行深度座谈,并参观了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作为团队一员,文首提及的白建娥老师,她的成果汇报课就是基于对“美国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的学习与延伸。在随后的华盛顿之行中,团队成员们走进了11所学校,并深入到各学科的课堂中,观摩和交流了丰富多彩的STEM课程、具有挑战性的AP课程,以及针对个体发展需求的PLTW项目。

在结束了华盛顿两周的研修活动后,研修团队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始了“基于学生发展的实践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评价”为主题的专题培训。麦克布斯商学院院长通过几个驱动性活动,使成员们体验了跳出思维定势框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跳出固有模式、创造性解决问题。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溯源以及针对STEAM项目培训使22名海淀骨干教师收获良多。

学习之路永远充满了辛劳的探索和欣慰的收获。通过四周的研修,团队成员们不仅收获了德州大学培训的结业证书,更对“项目引路(PLTW)为学生提供严谨且具有创新性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基于活动、基于项目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教育促改变 “学生获得”记心间


一个骨干的作用不仅仅是具备榜样的力量,更在于他能够将自身的先进经验做法辐射给其他人,从而获得团队的共同成长。这是每一个参加“海淀区骨干老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项目”成员的感悟。所以,每次学成归来,大家都会将自己的所感所得转化为教育实践,通过精心组织学生们开展项目研究课程、举行公开课研究课等形式把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并引发了许多的学术讨论与争鸣。

来自八一学校的教师徐亚辉对“基于学生发展的实践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评价”项目团队带来的汇报课有着很深的理解,他觉得这种教育模式会带来三个改变,“首先,是从单科老师向全科老师的转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具备单一学科的扎实基本功,更需要对其他跨学科目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准备。第二,是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这种综合实践课程变成了一种由知识传授到方法指导的过程,由原来的单一目标变成综合目标的过程。第三,是由传道授业到平等民主合作。从授课方式上看,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班级合作、跨班级跨年级合作等探究方式进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包括师生之间共同的学习等几种学习方式来促进课程的实施,最终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组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是师生间的对话合作,教师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导向。”



图5 研修团成员、进修学校李慧敏老师介绍“一带一路”主题探究活动


图6 研修团成员、八一学校李海静老师说课展示


图7 八一学校徐亚辉老师畅言项目的辐射作用

关于实践课程的定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胡久华教授则提出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她认为,“教师们要有非常清楚的课程意识,一定要清楚实践课程内容属于什么类型,它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同时,在课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理顺如何开发运用教学资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该放手,什么时候应该加以干预,这些都应该由教学目标来决定”。


图8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胡久华教授点评

在海淀区社会大讲堂原负责人、教育部课程实验区专家吕文清老师看来,实践教学中,首先必须要明确其价值定位是什么;二是要以项目引路的方式开展实践;三是要注重资源开发的课程化;四是教师培养,教师一定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实践。


图9 海淀区社会大讲堂原负责人、教育部课程实验区专家吕文清老师点评

对于境外研修项目,海淀区教育委员会陆云泉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国的教育都是相互借鉴学习的,境外研修并非是要将我们看到的、学到的东西完全照搬。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教育都应因材施教,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基,其核心就是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其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海淀教育和国际对话的跟进式研修项目中,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精神,要深入思考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与弱项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


图10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陆云泉主任总结讲话

“我理解的课堂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因此,没有固定模式的模式,才是好的教育模式。所以,境外研修项目或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最终目标评价,应该是学生的获得,是他们的兴趣有没有被激发,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意义”,陆云泉主任恳切地感言,“在知识爆炸时代,教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