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容人并存,自信独守
2017-05-02 10:51

近期聆听了北京行政学院、北师大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侯且岸博士的讲座《大钊精神永存》,李大钊先生的事迹之前知道,但也仅仅停留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927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的层面上,但是李大钊先生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是怎样的,他的所思所想是什么?我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了。听完侯且岸博士的讲座,让我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去“读懂大钊、理解大钊”。他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他还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智者、学人。“调和与有容”是大钊先生最具理性的科学精神之一,这种精神倡导“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这种精神理性地告诉我们:“新”与“旧”是并存与同进的辩证关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静下心来反复回味“容人并存,自信独守”这八个大字,能够带给我们的感悟是很多的。要做到“容人并存”不易,能够“自信独守”更难。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的领导者,要敢于正视教育的复杂性;要有勇气承认还有许多的教育教学规律没有认识和掌握;要珍惜并爱护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些激进的教育改革的措施,如推进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流程等,正在扼杀着教育教学的意义。在不尊重教师专业意见的同时也给广大的一线教师们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那种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单一强制的教育改革方式,在一些学校里全面推广、不留死角。这不是教育改革应有的渐进、综合和全面的方式,这种没有信任、合作和质量的改革,使教师感觉不到被尊重。这种居高临下式的强化制指导,窄化了教师的学术空间,引起了教师的焦虑和恐惧,最终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在一次下校调研,我就所看到的教学中的现象引起了我深入的思考,并写了博文:《学案教学与“高效”课堂》发布在海淀教师研修网上。

学案教学目前在学校的教学中比较普遍,一些学校是用行政的手段全面推广实施的。 学案教学之所以能够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被采用,很大一部分源于这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学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认为对学案教学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问题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在当前的学案教学下,学生是在课前提前拿到学案,甚至提前一天拿到学案,课堂上要讲什么问题,要做什么题目一览无遗。如果学生在拿到学案后,把上面的所有问题都进行了思考,把上面的题目也都做了一遍的话,课堂上他(她)们是都有“自信”了,不再惧怕老师的问题了。学生在课堂上,把思考过的问题再重复地思考一遍,把曾经做过的数学题目再给老师演练一遍。难道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这样重复地学习知识吗?这种课堂上的“自信”有价值吗?

实际上,作为教师都应该知道:课堂教学对知识、结论、规律的探寻的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挑战的。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的激发是需要一个个的不断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实现的。但是,这些都被学案教学毫不留情地破坏掉了!课堂教学不再需要引入,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显得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教学内容没有了悬念,要解决的问题的挑战性消失了,思维活动的不确定性也见不到了。所有的教学活动、思维活动被局限在一个画好的圈子的范围内。如此,也就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丧失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问题2:如何正确看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探索一直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那种认为自学就是课前预习是片面的,认为自学就是脱离教师指导的学习更是狭隘的。我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解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寻本质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是在理解了学习的意义、学会了用学科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下的学习。这种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因此,目前质量不高的“学案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是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伤害。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不到思维活动所带给他们的发自内心的乐趣,感受不到面对一个个数学问题的挑战而不断进取的体验,那么他们终将会失去学习的动力。

问题3: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呢?

实际上,我认为教育是不能用速度来衡量的,也是不能用效率高低来评价的。 如果非要用“高效课堂”这个词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意义的追求的话,那么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不是“高”在学生考试的分数上,也不是“高”在接受知识、结论的快捷迅速上,而应是“高”在我们的教学是直指教育、教学的本质上!

对于“学案导学”这种教学的形式,争论很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使用学案教学的教师,要思考、要追问:这种教学形式是不是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教师只有对日常教学的行为进行认真的理性思考,才能够使得我们的学科教育不断地接近本质。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学科知识本身非常重要,但学科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研究学科问题所需要的科学精神更有价值,如此,才能够使得我们的学科教育富有意义。

当前的教育改革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还缺乏宽广的教育视野,没有达成对学校使命的共识,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还在形成的过程中。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领导者们能够有多一点的“容人并存”的雅量,能够正确的看待“新”与“旧”的辩证关系,也许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够更踏实一些,走的更远。

作为教育改革实践的参与者,除了有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更难得可贵的是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我们要坚信: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回到教育本身。教育不是分数;教育不是对优质生源的垄断。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服务,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我们的教育成为健全的人;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人;能正确地作出判断,懂得公平与正义的人。

现如今,教育是全民族都关注的话题。“为什么要教育?”“什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当我们送孩子进学校的时候,我们的希望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是普通的人们议论的话题,实际上,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作为党员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好的教育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党员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必须弄清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是分数,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使其有良好的性格,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懂得公平与正义,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这些是功利的分数不可能提供的。

一个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可能是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即使他选择实用性的职业,他也应该是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独立的思考力和批判力、同时具备基本国民素养的公民。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师的教育实践可能影响着一代青年的未来发展。中学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追求与学科素养,就可能给予学生怎样的未来。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学科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的内涵实质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内涵实质有着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知识本身非常重要,但数学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研究数学问题所需要的科学精神更有价值。数学教育一定要最接近数学教育的本质,而要如此,只有是思维!让学生喜欢思考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追求,才是数学教育的本质。

重新学习李大钊先生的具有理性的科学精神,感悟李大钊先生的人格、思想,会给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带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启示的。

教研第一党支部  张 鹤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