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 加强海淀先进教育经验的输出
2017-05-02 10:32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新课题。在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提高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影响力持续增强。然而,在教师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学习借鉴的多,分享输出的少,呈现出国内领先,国际声音较弱的态势。先进教育经验的输出是做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必由之路,是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有效举措。我们需要增强自信凝练核心优势,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合作,跨文化视域下做好高品质宣传工作,促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内涵发展,加强海淀先进教育经验的输出,践行文化自信,弘扬时代精神。

一、学校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更新工作理念,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学校影响力,塑造对外形象,打造教育品牌,是做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学校国内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2011年至2016年,进修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内外教育同行开展各层各类交流合作共计83次(国内66次国际27次),遍及英国、美国、韩国、芬兰、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德国、西班牙等8个国家,上海、厦门、辽宁、内蒙、四川、重庆、天津、香港等36个国内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共计85家海内外教育管理单位、高校、教师教育及教科研机构。

表1  学校2011-2016年国内外交流次数表

(注1:本文只统计记录在册、学校层面交流合作活动)

表2  学校2011-2016年国内外交流范围

交流与合作内容围绕学校五大中心工作,聚焦教育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区域教育发展、研训创新、队伍建设、STEAM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改进、学业质量评价、教师培训等领域全面展开,互通有无,增进理解,对学校全面认识国内国际教育形势,精准把握教师教育前沿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不断丰富交流形式,扩宽合作平台,包括座谈交流、派出考察学习团、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参加论坛分享经验、承接培训任务、开展区域项目合作、主办会议论坛、筹建学术联盟等。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主题,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专题性、持续性、互动性的交流与合作,项目采取集中研修,线上指导,境外培训的模式,“看思行”结合,做好成果的固化与推广。学校制订会议接待接待手册,规范流程与标准,做好了内外交流的后勤保障工作,形成了系统有效的机制。

(二)学校影响力持续增强

内外交流与合作,既有内强作用,又有外宣作用。近年来,进修学校经验输出不仅量多,而且质高,得到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广泛认可,影响力持续增强。从交流与合作效益上讲,我们将其分为工作交流、学习借鉴和经验输出三类。经验输出值是学校影响力的有力证明。

进修学校国内合作交流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工作交流基本平稳,学习借鉴稳中有升,经验输出则逐年递增,且远远大于其他两类(表3)。国内经验输出不仅量多,而且质高。近年来,学校先后参加全国首届课程教学研讨会、全国第二次教研工作会、全国首届教研创新研讨、中美人文第七轮磋商中美智库对话、中国教育学会专题研究中心等,并作主题发言,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分享区域经验。

国内经验输出从积极参加到应需承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主动联系海淀进修,要求为其项目学员开展各类培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海淀进修应需与昌黎县教育局确定对口帮扶合作关系,应邀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进行专题培训,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各国教育同行开展工作交流,派出境外研修团队,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学校与英国剑桥大学聚焦教师培训启动合作,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共同就STEM教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培训计划,与芬兰罗素高中合作举办中芬教育研讨会共商学生顾问培养机制,与西班牙足球教练合作开展海淀区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足球教学技能国际研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开阔国际视野,破解难题,引领了海淀教育高品质发展。但是相比国内交流合作的总量、内容、形式、平台,国际交流显然已然处在初级阶段,相比积极学习借鉴不断输入的走高态势,经验输出则保持零状态(表4),国际声音较弱,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

综合看来,进修学校内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交流次数逐年递增,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持续深化,交流平台多元化、机制系统化,影响力持续增强,但是国际输出明显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表3  国内交流效益表


表4  国际交流效益表

(注2:因为2011-2012年数据记录不详,不具有分析价值,本表只统计2013年至今数据)

二、加强教育输出,势在必行

文化输出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教育资源与方法的国际共享、融会贯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先进教育经验的输出是更深层次的教育交流,是塑造学校国家形象,做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必由之路,是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顺势而为,推动国家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

教育输出是文化输出战略的范围,每个单位、各人都是战略主体,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国际国内教育新形势下,在北京教育高地的基础上,面对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海淀进修人勇于担当,协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出了高品质的工作,为走向国际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北京教育的名片,有实力更有责任走出国门,发出海淀声音,服务于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于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外交水平。

(二)促进了解增强互信,塑造正面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教育交流已经跨入新的领域。“中国学生在经合组织举行的两次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可以说是翻开了基础教育国际互相学习的新的一页”(http://comments.caijing.com.cn 程介明:《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说明了什么》)。教育输出是深层次的教育交流,是消除误解、促进互信的直接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主动把中国的先进教育实践推向台前,形成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的直接体验,建立自主话语体系,积极塑造正面国际形象,实现教育理念的对接,提高国际认同感,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打开国际通道。

(三)拓展国际平台,促进学校工作再发展

海淀的教育经验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影响力辐射全国。经验输出不仅能够提高国际影响力,更能为学校发展开拓新的渠道,发现更高平台,注入新的活力。在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输入输出多样互动,汲取新的养分,收获多元反馈,发现新的问题,实现新的突破,促进学校工作再发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提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四)示范引领,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

教师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国的教研制度对教师素养的提高功不可没。PISA测试之后,世界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教研制度。“我觉得中国的PISA测试成绩之所以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基础教育的教研体制。教研是一种中国特色,在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全世界对中国的教研体系都感到很有兴趣。这种教研制度在别的制度里是难以想象的”。程介明教授的这番话指出了中国教研制度的独特性和成功性。主动介绍我们的特色教研,将中国教研制度推向世界,示范引领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加强我们在全球文教领域的主体地位,是做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标。

三、攻坚克难,发出海淀声音

教育输出势在必行。但是中西方文化输出逆差依然巨大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不能幸免。海淀进修在经验输出的道路中,既面临时代困境,也有实际工作的困难。我们需要增强自信,凝练核心优势,拓宽国际交流平台,做好高品质宣传,发出海淀声音。

(一)增强自信,凝练海淀教育经验核心优势

历史原因,五四以来,我们经常容易妄自菲薄,对自己的发展很不自信。在近代教育领域,西方教育理念强势发展,尤其如此。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我们自己对国内的教育还有许多不满,对于应试教育的横行,怨声载道。但是从国际比较来说,就教育而言,我们确实已经做得很有起色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西方的教育也存在问题,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教育体制做根本性的改革,前面的路比我们更难走”。“PISA的测试结果也提醒我们,从国际的视角看,今天的教育政策正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在一个世界教育政策开始做出调整的格局下,中国不必敝帚自珍,应该基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观念体系”。教研制度是中国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法宝,中国教研制度的做法和手段,必然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焦点,但是如何把海淀经验提升到理论与观念的程度,形成我们的核心优势,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国际财富,也许是更大的挑战。

(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合作

在实践层面,“输出”首当其冲的是开拓渠道和搭建平台的问题。加入国际性组织,可以扩大学校与组织内各成员的联系,促进成员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加速国际化进程的途径之一;开展项目合作是一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有效途径,既可以走出去共享资源,又可以引进来为我所用,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校国际形象;国际学术会议是各国教育交流的良好平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论文、积极介入国际性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既促进了学术交流,又扩大了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而在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既可以使领域内国内外专家名流云集,探讨发展趋势和方向,还可以使国内同行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建立培训基地等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经验输出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校开办国际学校正式这种输出趋势的典型代表。

(三)跨文化视域下做好高品质宣传工作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跨文化性”。由于中外教育体系和机制的差异,教师发展理念的不同,如何面向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和个人介绍中国教研制度,是最基础确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开阔交流人员的国际素养,深刻把握学校工作的内涵,找准中外教育差异的关键点,有的放矢,有效交流。英文网站作为学校的国际窗口,是国外了解学校的便利渠道。由于中外读者不同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偏好、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英文网站的设计在主页框架、页面设计、信息呈现等方面与中文网站截然不同,更需要我们在跨文化视野下做好网络宣传。同时我们要创新输出模式,转变输出方式,开拓新兴网络事务,如RRS、e-newsletter等也开始广泛运用于对外宣传,推送学校近期动态和重大新闻,建立起基于网络技术的及时信息沟通。

四、总结

海淀进修人一路走来,服务海淀教育,硕果累累。在新的起点上,学习将践行文化自信,以海纳百川的开阔心胸,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输入输出双层互动,不断探索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理念,持续优化本土经验,用“高尚的师德修养、优秀的专业素质、出色的研究能力、丰富的科研成果、突出的引领作用”,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


行政党支部  王 果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