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总结交流会在美泉宫饭店召开。参加大会的领导有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基教二处乐进军老师、区教委王建忠副主任。会议聘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张咏副处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如平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赵学勤所长、课程发展中心教材室程舟主任、北师大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胡定荣教授进行专家指导。来自全区20所实验项目学校的领导及教师、海淀区教委中小教科负责人、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教研部门负责人及区教科所的有关人员,约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燕主持。
上午,会议首先由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负责人、区教委主任助理、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做总结报告。报告概括介绍了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的背景、目标、内容,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方法策略,重点总结了本项目研究在课程、教学、评价及资源建设等领域取得的九项突破性成果,以及成果在实践中的实效和影响。报告期间,项目实验基地校代表穿插进行了支撑性发言,清华附小、五一小学和交大附中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海淀区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尤其是实验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建设;以育英中学“基于学情分析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为代表,体现教学研究领域中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差异发展方面的突破;以海淀区进修学校学业标准的研制和科学学科能力表现测评框架的研究,凸显评价专题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接着,陈如平研究员进行了现场点评,他认为海淀区在区域推进和基层创新方面的四大突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分别是以学校课程整合为平台,推进区域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学业核心能力为核心,制定和研制学业标准、以学校改进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基于化学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块式操作,形成主题跟进式教研模式,促进整个教师专业团队的发展。
下午,胡定荣教授对20所基地校代表进行了“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主题培训,然后是分会场讨论,张咏、胡定荣、赵学勤和程舟分别深入课程、教学、评价专题组,与实验基地校课题负责人面对面深入交流,听取各实验校及项目组的结题工作汇报,并做了科学有针对性的指导。各实验校表示:专家的指导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对于研究工作的梳理提炼、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实践的持续推进、研究成果的辐射推广给予了有力的专业指导。
此次总结交流大会,充分展示了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和实践影响:具有海淀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及实施方案研究初步实现了课程建设由自发向自觉迈进;具有海淀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提升了区域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实施,有效地支持常规教学和常规教研,为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坚实的条件支持,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初步建立的学生学业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和探讨了教育评价改革的问题,对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次大会也对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关于课程建设中的上位思考和顶层设计问题,关于课程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自洽性问题,关于学生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关于评价标准的优化、细化问题,关于资源建设如何加强的问题等等。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展望:适应广大教师的需求,通过教师培训、专题研讨及课例研究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成果实践应用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索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全区教育教学质量,让区域层面的引领和基层学校的实践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改深入发展。
(林秀艳 董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