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下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在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开展海淀区“十四五”时期中小学校本研修邀约展示活动。翠微小学教育集团基于“一校九址四法人校”的办学情况,顶层设计 “一旨”“两核”“三研”“四协同”教师研修体系,构建集团“核心校—成员校”特色联研模式,多级赋能、多维协同促进教师多元成长,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本次活动聚焦“多级赋能 多维协同 多元成长”主题,海淀区17个学区教师培训负责人、76所小学的教师培训负责人、部分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合作的密云区教师研修机构36位教育同行,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跟岗研修的19名呼和浩特市教研员,共近300人现场参加邀约展示活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琳娜,羊坊店学区管理中心主任王小勇、副主任凌莉珍,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张国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主任张晓、副主任马萍、校本研修项目组成员,以及多位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出席现场活动。
展示活动由师训部副主任马萍主持,包括学校校本研修经验及成果分享,专家点评与领导讲话,课题组、教研组、主题组研修展示及指导三个单元。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副主任马萍主持邀约展示活动
第一单元 学校校本研修经验及成果分享
海淀区翠微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张国立以“多级赋能 多维协同 多元成长”为题,分享学校校本研修的相关经验与成果。基于翠微小学教育集团一校九址四法人的办学现状,学校的校本研修通过顶层规划,形成“一旨”“两核”“三研”“四协同”的校本研修多维赋能体系。 “一旨”是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宗旨,“两核”是“育人方式变革与课堂转型”和“建设教研共同体”两个核心任务;“三研”是教研组、课题组和主题组的三种研修方式,“四协同”是课程、课堂、课题和课业四位一体的协同与贯通,让老师们在科学的体系下自觉成长,追求卓越。同时,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翠微小学基于校情探索“核心校—成员校”联研模式,即核心校“因研而联”,成员校“以联带研”。核心校创新研修机制,整体架构研修体系;成员校在机制保障与信息技术的赋能下,与核心校开展优势互补的跨区域联研。核心校加强示范引领,成员校持续跟进,最终达到联动共进,促进集团各校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张国立做专题发言
在翠微小学科研副校长周金萍带领下,翠微小学的干部、教师团队以“多维研修 多元绽放”为题开展圆桌会议。会议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教研组、课题组及主题组,这三种研修方式,是如何开展多维研修实践的?二是校本研修如何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多元绽放?闫玉玲、刘莲、葛妮娜和彭绍航四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视角,分享了教研组、课题组以及主题组三种重要的校本研修组织形式的定位、价值、实践经验及背后的思考。三种校本研修样态积极推进了学校绿色课堂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集体成长、团队成长、个人成长,实现师生的多元绽放。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干部、教师代表(周金萍、闫玉玲、刘莲、葛妮娜、彭绍航)开展圆桌会议
第二单元 专家点评、领导讲话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琳娜指出,翠微小学的校本研修,形成了集团学习型组织的特有文化。集团校教师有共同的愿景,从理念到行动,引领教师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共同努力实现把学生培养成“明德笃行,自觉自为”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同时,通过顶层设计、多维协同、主题学习实现对教师成长的推动与赋能作用。未来,期待在人工智能、跨学科教育等新形势下,学校带领教师继续超越自我,突破能力上限,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新的飞跃。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琳娜做点评指导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做领导讲话。申书记指出,翠微小学的校本研修,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和课堂转型,构建了“一旨”“两核”“三研”“四协同”体系。二是打造了教师成长发展的共同体,用学术引领、成长凝聚激发教师主动研的积极性。三是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形成了“核心校—成员校”联研模式,从引领到扶持,最后实现协同发展。基于此,申书记提出两点期待,一是进一步梳理校本研修课程体系,校本教研、科研、培训整合融通,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二是继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集团联研的路径与策略,梳理经验和模式,做好辐射和引领。
最后,申书记对“十四五”时期海淀区校本研修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各校校本研修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完善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支持体系。其次,要聚焦课改关键问题,凸显各校的研修特色,形成各校的研修文化。最后,各校要系统梳理“十四五”时期校本研修工作实践,提炼学校和教研组层面有效、有特色的经验,形成可推广、可辐射的成果,做好“十四五”时期校本研修终期总结工作。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做领导讲话
第三单元 课题组、教研组、主题组研修展示及指导
课题组、教研组、主题组研修展示及指导环节,分为各组主题研修特色介绍、研究课展示、学科研修展示、教研员点评指导四部分。研究课环节在五个分会场,开展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跨学科(信息技术+数学)5节研究课。学校科研负责人、各相应学科教研组长和学科主任主持研修展示活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点评指导。
研究课展示现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
翠微小学科研负责人贾雪芳老师主持研修,王春梅老师介绍了学校“龙文化”主题的系列课程设计,分享课题组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带领学生开展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不同范式。廖雪飞老师开设了主题为“探龙源 寻龙迹 做龙的传人”的公开课,课后教研组老师结合这节课,对即将开展的“春节”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设计策略研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牛玉玺老师做点评指导,他肯定了课题组的研究路径与成果,并指出课题组的研究在聚焦课程改革中重难点、探索课题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上初步形成有效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的研究
英语组课题研修活动由教研组长宣腾老师主持研修,她首先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历程,并展示了课题研究所产生的学生语言连贯输出、思维与语言能力同步提升等积极成效。于硕老师开设了一节《Winter vacation》研究课,课后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节课中体现课题研究关键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讨交流。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樊凯老师,肯定了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本课中的设计使用思路,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帮助学生把文本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方面,起到了语言和结构支架的作用。
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贯通式校本研修
数学学科主任张杨老师主持研修,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长杜宇老师以本次基于关键问题的贯通式教研为例,分享了教研组“五环节”模型的实践意义。赵蓬莱老师开设了《除法一致性》研究课,课后,低、中、高年级组的备课团队成员,分别就赵老师这节课与各自学段教学内容的联系与启示,以及本学段在“除法一致性”主题下是如何开展教研和课堂实践进行了分享交流。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付丽老师,肯定了数学团队的备课思路和教研模式,本节课从转换计数单位的角度勾连除法运算一致性,撬动学生对解决新情境下的计算问题的思考,并对后续学校的校本研修给出了具体的主题研修建议。
跨区域同一主题课程的研究
科技部主任韩永刚主持教研组研修,首先介绍科学学科教研组基于不同校区、不同教材版本,以及共同的“水”课题,多校区线上线下联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密云校区的水库资源设计开发了《认识水资源》的双师课堂,本节课由李小敏老师现场执教。课后研修交流环节,科学学科教研组团队成员集体回顾了协作开展主题研究的历程,分享交流了本节课背后的研究思路与亮点。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科学教研员韩民扬肯定了本课中使用科学思维过程和两个关键问题引领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路,建议今后要在关键科学概念的明晰和举证推理环节上给予学生更多教学支持。
“人工智能+数学”跨学科主题的教学实践
信息部主任张海涛老师主持主题组研修,向参会教师介绍了学校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在本校信息科技老师彭绍航与温泉分校数学老师郝歆《探秘文本分类算法在聊天机器人中的应用》一课的“双师课堂”后,本校区、温泉分校以及参会老师们共同就本节课的人工智能+数学,如何更好地进行学科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金文老师,结合此次研修活动,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就主题组研修下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化建设提出指导建议。
教研组课例研修展示现场
本次校本研修邀约展示活动旨在落实《“十四五”时期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方案》《“十四五”时期海淀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活动回应了一线学校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关键问题的实践探索经验,在更大范围汇聚与分享了区域校本研修优秀经验,辐射带动了区域内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成果交流以及转化应用,有力实现了区校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协同联动。
校本研修邀约展示活动合影
文:李珂 谭文明 马萍 迟淑玲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教育集团
图:翠微小学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