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和第六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
2024-11-10 10:25

会议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新教材的落地实施,深度交流、分享、推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和优秀经验,2024年11月9日-10日,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和第六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在北京市海淀区成功举办。 

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KY.COM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KY.COM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协办。 

大会围绕“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主题,历时一天半,包含六个内容单元,共有5个主旨报告、5个专题报告、2个局长论坛、4个校长论坛和6个教师论坛。会议采用现场会+在线直播的形式举行。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出席会议。 

出席本次会议的海淀区委区政府、区教育两委的领导有: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书记张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武凯,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杜荣贞。 

大会第一天上午,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师研修机构的教研员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近千人现场参会。




主会场现场


分会场现场


第一单元 开幕式

9日上午,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书记张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武凯主持。 


武凯副区长主持开幕式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书记张革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金名片”,是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的重要支撑,以教育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淀将在五方面持续努力: 持续抓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思政引领,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体系,营造争当“大先生”的浓厚氛围。 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的海淀经验。探索高校助力区域发展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路径。率先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机制,逐步实现教育数字化。 持续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健全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模式,探索国家课程方案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 持续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完善教师待遇保障,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 持续搭建国际交流的广阔舞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淀教育品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张革书记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课程、教材、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三重一大”,要以教师队伍之强支撑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要。一是准确把握定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始终坚持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立场态度,着力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二是坚持系统跃升,系统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三是立足人才培养,系统促进新质教师的成长发展。培育新质教师队伍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聚焦教师队伍建设重难点,三位一体推进教师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升。 

海淀区始终坚持高位统筹和教育优先发展,育人成果显著。希望海淀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范例和样本。 


李奕主任讲话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指出,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系统阐述并特别强调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对广大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价值引领,是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

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到实处,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坚定政治方向;二是潜心教书育人;三是刻苦钻研业务;四是做好师德表率。 

初中教育专委会在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强相关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交流分享,深入研讨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全国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朱之文会长讲话


第二单元 主旨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杜荣贞在大会上做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吴谨主持。 


吴谨副书记主持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1: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高质量基础教育夯实教育强国建设支点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高质量基础教育夯实教育强国建设支点”为题做主旨报告。

一、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 

1.现实基础:总书记用“五个更加”总结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2.时代要求: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大特质,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全面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了方向。 

三、怎样建设教育强国

1.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2.完成五项重大任务: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杨银付副会长、秘书长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2: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以“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为题,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路径等方面做主旨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确立教师队伍的战略地位,阐明对教师的殷切希望,指明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路径,指出教师管理改革方向,重视教师地位待遇,号召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师要牢牢把握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深刻认识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支撑,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格局性的“六个新变化”。然而,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教师队伍还要在以下四个关键领域再行动、再改进:以“五个强化”,推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以“八个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以“七项改革”,推进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以“六个保障”,实现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巩固提高。 


黄小华副司长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3:培养接班人:教育“国之大者”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以“培养接班人:教育‘国之大者’”为题做主旨报告。   

一、“国之大者”的核心要义

“国之大者”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其重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长期执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二、“国之大者”的教育表达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国之大者”是围绕“接班人”及其培养展开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起点。   

三、“国之大者”的贯彻落实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国家地方教育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章程、育人目标、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各级各类培训、校长考核和教师教学述评、督导评估当中。 2.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要做到全面育人、整体育人、协同育人、科学育人,构建学校育人体系。陈院长强调,为实现高质量育人,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四本”——坚守教育本真、回到学校本位、遵循本质规律、彰显办学本色。 


陈如平副院长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4:新时代教师教育实践者的模样

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以“新时代教师教育实践者的模样”为题做主旨报告。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将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高质量育人行动,需要有好的课程方案、好的课堂教学、好的学习资源和好的学习评价,这些关键要素的落地离不开好的校长、好的老师、好的制度和好的文化。 好老师能够让好课更多,让学生有实际获得,让学习真实发生。新时代好老师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实现“教学能力”向“教书育人能力”的升级。

强师行动对教师教育实践者提出新要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师教育实践者面临许多挑战,包括理解新课程的根本变化,洞察教师成长专业需求,创新教研服务专业供给等。 面对挑战,省、市、县、学校教研需要积极转型;教研员需要构建教研共同体,共学、共研、共实践,先学、先研、先探索,在实践中解决当下和未来问题,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重新思考新时代教师教育实践者的模样。教师教育实践者首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数据素养和自我更新能力。其次,要有教学与示范能力、设计与组织能力、研究与研判能力、评价与改进能力、链接与引导能力。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实践者的作用,通过破立并行、创新升级来实现教研转型,服务教师队伍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罗滨副秘书长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5: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魂强师培育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创新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杜荣贞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魂强师培育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创新”为题做主旨报告。

海淀区教育两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谋篇布局,为打造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创设条件 

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一是把好进口,选好苗子,严格筛选准入;二是着眼长远,超前规划,统筹编制动态管理;三是交流轮岗,促优质均衡;四是加强政策激励保障,提升教师创造力与幸福感。

二、涵养师德,点亮广大教师躬耕教坛的精神灯塔 

海淀区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全面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筑牢师德师风之基;三是强化警示惩处,筑牢底线红线。

三、知行合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贯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全过程 

海淀区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构建海淀区研训一体全链条进阶式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一是聚焦专业素养发展,促进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升;二是精准设计分层培训体系;三是构建“5+M+N”学科教研课程;四是数字化赋能教研与教学创新;五是创新实施多项国家级项目。 


杜荣贞书记做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既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第二十次学术年会,也是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此次会议还是第二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充分展示海淀区基础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优秀经验。同时面向全国搭建了交流、分享、推广的学术平台,来自各地的115位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主题,展开全面、多维、深入的交流互动,集思广益、共商共研。 

大会第一天上午,领导讲话和主旨报告为新时期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接下来还有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的局长论坛、校长论坛和教师论坛智慧碰撞,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部分初专委理事与领导专家合影


教育部“双名计划”海淀进校基地学员与领导专家合影 


文:王果、刘丽丽、常琨、杨智君、耿雅静、王帅鸣、王梦、张晓、陈晓月  

统稿:杨智君、耿雅静 

图:张烨、徐磊、杨家旺、孙菲、翟金泉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